在前不久,央視官方媒體播出的紀律片《軍工記憶:殲11系列飛機》中,首次向外界證實了殲-11B戰機換裝WS-10B發動機的消息。雖然之前一直有消息稱殲-11系列飛機已經擺脫了對俄製AL-31F渦扇發動機的依賴,開始換裝國產航空發動機,但是卻一直都沒有得到證實。而在這次被報道之後,向外界證明了中國也可以生產出一款性能先進且技術成熟的軍用航空發動機。除了航空發動機以外,紀錄片中還重點對殲-11戰機的全面國產化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包括機身使用新型複合材料、座艙實現玻璃化和IRST衍射平顯等一系列新技術。其中,殲-11戰機的設計師在節目中也對WS-10B發動機進行了高度的評價,稱得上是一顆合格的“中國芯”。

航空發動機一直都是各國航空工業中最難實現生產的工業品,雖然看上去十分簡單,但是研製和生產卻是非常困難。目前只有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中國掌握了設計和生產渦扇發動機的全套技術工藝,其中英國和美國屬於第一梯隊,他們不僅掌握了先進的軍用航空發動機的技術,基本上民用航空發動機也被他們所壟斷,而第二梯隊則是法國和俄羅斯,俄羅斯雖然擁有推力和美國不相上下的發動機,但是整體技術依然要落後英美兩國。而法國則可以獨立設計和生產高性能的航空發動機,整體技術水平要領先中國,畢竟其研發的M-88比目前尚未裝備的WS-13還要先進不少,而WS-10“太行山”發動機就是中國航空工業的一張名片。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的時候,我國就已經開始了國產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的研製工作,整體的技術指標是瞄準了通用電氣公司爲F-15戰機生產的F-110渦扇發動機。但是考慮到我國之前一直都沒有單獨設計和研發渦扇發動機的經驗,在單發殲-10戰機上使用國產渦扇發動機會相當危險,所以雙發的蘇-27戰機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一方面,這款戰機可以解決當時空軍缺乏先進制空戰鬥機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國產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的研製工作。而且在本世紀初期,嘗試引進AL-31F渦扇發動機生產技術失敗之後,更加堅定了爲國產戰機安裝國產發動機的決心。無論是殲-10還是殲-11,都必須要安裝我國自主研發和生產的渦扇發動機。

在上文中也提到了航空發動機技術的研發相當困難,不僅得掌握髮動機的全套設計流程,更要生產出能夠適應高溫和高壓的高性能單晶葉片。據消息人士透露,早期WS-10A發動機在使用的時候多次出現了葉片斷裂的事故,這也使得戰機在空中出現了空中停車的困境。所以研究人員不僅要解決發動機葉片的質量問題,還要對發動機進行重新調整。最後經過檢查發現葉片之所以斷裂,還是因爲發動機的核心機震動共振引起的。而對於當時的研發人員來說,發現的問題越多,那麼這款發動機在定型量產之後的故障率就會越低。

成功的路上往往充滿了荊棘,在經過數十年的艱苦研發和試驗之後,國產五代隱形戰機安裝WS-10B發動機成功完成了首飛,緊接着殲-10C和殲-16都陸續換裝了國產航發,徹底擺脫了軍用發動機受制於俄羅斯的需要,畢竟一臺AL-31F發動機的採購單價高達300萬美元。而據沈飛副總設計師介紹,最早安裝WS-10B發動機的並不是殲-20,而是殲-11B戰機。在經過長達半年的測試之後,殲-11B使用WS-10B發動機成功的完成了多項測試,正式宣告WS-10B能夠成功運用。當然,他們對WS-10B的評價也十分中肯“有一些缺點,但是已經能夠正常使用”。與國外的F-119、F-135和產品-30這些第五代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相比,WS-10B顯然是不夠看的,但是也並不妨礙我們堅持追趕他們的決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