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到一篇儒風的文章,文章講的是五種取捨決定人生格局。看完之後,概括頗深。

感慨的原因倒不是因爲文章蘊含了多深的人生智慧,受到了多大的啓發,而僅僅是因爲感受到了與“儒”相關的文章確確實實處在十分尷尬的境地。

爲使讀者有更深刻的認識,作者在儒家名句中加入了當前的諸多元素和新詞,如歷史、中外名人、流行綜藝等,如劉嬋、霍金、史特金、盧梭、王德順、朗讀者等。

可以先看一段:

寫得非常的好,非常的網文,無奈在訊息快餐時代的自媒體作者,寫儒家也要寫成網文體,這也許是一種妥協,不得不這樣寫纔有人看。

我最近看了很多與跟儒家有關的自媒體文章,大都如此寫法,說到底是儒家學問不再受待見。

也許你反駁,因爲有很多專門講儒家學說的學者是很受歡迎的,但是縱觀下來,只不過是草草的心理感悟受到了觸動而已。

這就如同用抽菸的方法來鎮定情緒,那隻不過是菸草與身體的化學反應,而產生的主觀感受而已,實質上並沒有多大的作用。

原因是什麼,在我看來,根本不是儒家學問過時了,而是當代人的思維結構與儒家學問格格不入了。

儒家學問的根本目的是人和社會的存續,方法是禮教和倫理。我們古人思考人和社會時,當代和後代是一體的,也就是當代的人和社會的問題,後代人也會有,當代解決的問題,同樣也可以在後代那裏解決。

比如禮制。禮制通過塑造人的行爲和思想,達到使得人和人,人和社會良好存續的目的。避免出現類似於“黑暗叢林法則”和“你愁啥!瞅你咋地”的兇象。當代和後代人雖然在禮制上會不斷地變動,但目的和原則是不變的。

這是我們古人的維度,是高維度的,是整體維度的。是把已經發生的歷史和當下以及未來的人和社會結合到一起思考的。

當然,有人會反駁說,我們現代人也是這樣的,比如當今世界發起的環境保護,就是爲了給後代子孫留下一片碧水藍天。

但我不得不說,這完全是兩回事。我們現代人的思維中根本沒有把當下與後代當成一回事,對當下的思考與對後代的思考是割裂的。

我打個比方,我們提倡環保的原因在於因爲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已經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於是我們植樹造林,增加環保這一行業,目的之一是改變日益惡化的生存環境,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環保更是一個新產業。

我們當然可以說是爲了後代子孫,但是我們現在的生產生活方式如果延續下去,我們的後代估計依然會肆無忌憚地破壞環境,然後他們再提出保護環境的新方式。

這就是當代人思維結構中的割裂狀態。

爲了便於理解,我再打個比方:女德。女德的部分內容來自於班昭的《女誡》一書。但是現在卻突然興起了一些女德班、女德課程,教授內容卻讓人大跌眼鏡。

班昭的《女誡》思考角度是從女性生存、子女教育、分工職責等存續角度,目的在於女子承擔人和社會存續的適合職責,並把這一職責做到極致。

這纔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樣子。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君子男人更適合;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君子女人更適合。

但是看看現在的女德教育,完全把女子置於社會附庸的地位,女德就是女人成爲附庸的行爲規範,這完全背離古人的思想,糟蹋古人的智慧。

值得慶幸的是,人們一眼就看穿了當代女德教育的面孔,這說明中國人仍然是有慧根的。

對於儒家學問也是一樣,只不過因爲特別的歷史原因,我們的思維結構發生了變化,對於儒家學問變得不待見了。

我想這只是暫時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