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震兮威四方,兵出函谷鼓角张;吾雄兮大秦强,吾雄武兮山河壮!”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较量,首先是双方之间整体实力的较量;邯郸之战的结局,首先是因为当时秦国的国力已经支撑不下去了。

赵国,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后,曾经是战国后期唯一能真正和秦国正面硬扛的强国,例如马服君赵奢在阏与之战中,曾经指挥赵军打得秦军“丧师八万”;但之后的长平大战,赵孝成王算是嚯嚯掉了之前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两代积攒下来的全部家当。

不过为了能打赢这一仗,秦国本身亦是元气大伤;长平大战,秦国虽然全歼了赵国的主力军团,无论是战争中还是后来的“杀降”,秦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接近半数(请注意40余万赵军不是全都被秦军在战后坑杀的,其实有将近半数是战死的);后勤方面,从关中到巴蜀,秦国各地的粮仓已经为了长平这一战掏空了。

此时,除了赵国自己面对“亡国灭种”所迸发出的战斗力之外,原本作壁上观的魏国、楚国甚至齐国等,都有了唇亡齿寒的感觉~原本长平大战,秦赵两军相持的最后阶段,赵国因为缺粮,曾经向魏国和齐国提出过“借粮”,但最终的结果都是干打雷不下雨;“毛遂自荐”随平原君出访楚国,说动了楚国,以春申君黄歇为主帅,派出了援军至武关;魏国方面,信陵君魏无忌,则干的更绝~直接杀了“不听话”的魏军主帅晋鄙,自己率军杀向了邯郸;此时的邯郸城下的秦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这里面还有秦王和原本的秦军主将白起之间起了冲突之后的秦昭襄王的用人不当,在此文中不多谈),所以扛不住赵、魏联军的这一次反扑。

不过正所谓“小胜不足以扭转乾坤”,虽然秦军受挫于邯郸之战,但战火主要是在赵国境内进行的,而不是在秦国境内;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带来的国力的增长,以及横跨关中平原&巴蜀盆地这两个当时本就易守难攻,人力&物力的两个财富来地,因此战后的国力恢复,更是赵国所不能比拟的。

长平大战&邯郸之战后,赵国再无力和秦国对抗,期间虽有李牧这样等级的名将,但也只能是被动防御中的苟延残喘;随着秦国国力的再度复苏,秦王扫六合的态势,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