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的三月五日,隋朝开国功臣,跟随隋文帝打天下的明公李穆一家被满门抄斩。而这一切的起因只是一句在当时流传很广的谶语—“杨氏将灭,李氏将兴”。

这 个谶语据说源于隋炀帝做的一个梦。梦境中,大水以滔天之势冲向了都城。当整个大兴都陷入汪洋大海之时,只有栽种在城头的三棵李树安然无恙,并且树上果实累 累,生机盎然。隋炀帝惊醒之后,马上召术士进宫为他解梦。术士安伽陀向隋炀帝分析道,可能是李姓之人将祸乱天下,于是“杨氏将灭,李氏将兴”的谶语便传了 出来。

这个术士也就是个靠嘴混饭吃的骗子,他的话必然是不能相信的,但是隋炀帝那会儿就信了,他把所有姓李的都怀疑了个遍,其中李渊是首当其冲。不过因为李渊要在太原为自己打击起义军,暂时还不考虑要他的命,要是放在平时,只怕李渊早就找不到自己的脑袋哪里去了。

但谁能想到,最先被谶语害了的,是隋朝的开国功臣李穆一族。当年李穆助隋文帝建国,富贵荣华集于一身,为世人所钦羡。李穆更是被隋文帝封为司徒,一门上下都受到了皇帝的恩宠,几乎达到了人人为官的地步。明公之后,李家虽说大不如前,但也还算得上是朝中的大族。

本来一切相安无事,杨广继续做他的皇帝,李家人继续做杨家的臣子,但事情就出在明公李穆的那个爵位上,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这个曾经让人羡慕的爵位毁了李浑一家。

李穆死后,他的爵位没有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嫡孙李筠。李筠继承了祖父的爵位之后便有些得意忘形,这让身为叔父的李浑十分不满。然而李浑的爵位不如侄子李筠,于是他在表面上忍气吞声,但暗中却与另一个侄子李善衡联手杀了李筠并嫁祸给了别人。

然 而李穆的子嗣众多,李筠死了,爵位的继承者也不一定是李浑。急于想获得爵位的李浑想到了隋炀帝身边的红人,自己的妹夫—宇文述,希望他能帮助自己顺利地继 承父亲的爵位。为了得到宇文述的支持,李浑许诺:一旦自己继承了爵位,他将把李家每年田赋的一半作为报答送给宇文述。一向贪图享乐的宇文述见钱眼开,便答 应李浑在皇帝面前为他美言几句。

事 情发展得很顺利,李浑在隋炀帝的支持下如愿以偿获得了爵位,也如约每年都将许诺给宇文述的钱财送到他府上。但几年之后,李浑却突然违反了自己的诺言,再也 没有给宇文述送过任何东西。此时李浑的地位已经今非昔比,宇文述虽然对他的举动怒火中烧,但却敢怒不敢言。虽说他跟李浑是亲戚,但此时对金钱的欲望和遭到 背叛的愤怒已经占据了他的内心,宇文述决定暗中报复李浑,将李家欠自己的都拿回来。

而 在此时,由于“李氏将兴”的流言,隋炀帝已经对身为右骁卫大将军的李浑逐渐产生了猜忌之心。于是,宇文述趁机对皇帝暗示,李浑的名字中带水,而且李家的孙 子李敏小名叫做洪儿,也带有水字。现在民间又流传“李姓的人将当皇帝”,李浑如今担任着右晓卫大将军之职,位高权重,一旦谋反,后果不堪设想。

本来就猜忌心重的隋炀帝此时坐不住了,再加上有杨玄感谋反的前车之鉴,更加重了他对李浑一家的怀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很快李浑一家就以“意欲谋反”之罪被抓了起来。但“谋反”之罪没有证人和证词便成立不了,为了满足自己的复仇之心,宇文述决定将李浑一家赶尽杀绝。

到 了这样的关键时刻,宇文述的目光投向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便是李敏的妻子—宇文娥英。宇文娥英也可说得上是血统纯正,身份高贵。她的父亲是北周皇帝宇文 赞,母亲是隋文帝的女儿,也就是当时北周的皇后杨丽华。然而,这位身份显贵的公主这次也没能逃脱“谋反”的罪名,和李家人一起被抓进了监狱。

诡计多端的宇文述决定让李家人自己“承认”自己的谋反之罪,他对宇文娥英说:“李家一门谋反之事已经查实,当今皇上是你的亲舅舅,只要你肯如实地交代出事情的始末,他肯定会念在血肉至亲的分上放你们一条生路的。倘若不然,李家一旦被灭,你也逃不过一死。”

这 位公主可能是远离政治战场太久,居然听信了宇文述的一派胡言,她不知道,李家几十口人的性命就掌握在她的一念之间。在宇文述的“好言劝说”下,原本不知所 措的宇文娥英似乎看到了一线生机,于是按照宇文述的指示,宇文娥英承认了李浑和李敏曾经谋划过叛乱,并商量废掉杨广、拥立李敏登上帝位。

拿到宇文娥英亲手写下的证言之后,隋炀帝大怒不止,当即下令灭了李氏一族。主动坦白的宇文娥英也没有逃过一劫,几个月后便被毒酒赐死。李氏一族覆灭后,这起 血案的始作俑者宇文述也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虽然隋炀帝因为此事而被宇文述的“忠心不二”深深感动,但不久之后宇文述就死在了宇文家族之人的手中。

曾 经显赫一时的李穆一族就这样被灭了门,这件事也让天下人震动不已。这场灾难让李浑一家命丧黄泉,也让天下人更清楚地认识到了隋炀帝的昏庸无道。此时,身在 外地的李渊身为李姓之人也在“杨氏将灭,李氏将兴”的流言中感觉到了不安,对隋炀帝的警惕心也提高了不少。一句平白无故的话就让自己陷入了危险之中,李渊 很是叫屈,我该怎么办?

隋炀帝当然不会轻易放过李渊,对李渊的猜忌甚至一度达到了希望除之而后快的程度。据说一次,隋炀帝急召李渊去他的行宫,李渊惧怕隋炀帝,因此称病没有前去。隋 场帝对李渊的推脱十分不满,马上召来在宫中为嫔的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前来询问。隋炀帝问王氏道:“你舅舅为何迟迟不肯人宫呢?”王氏低头回答道:“舅舅因为 得了病所以没能前来。”隋炀帝听言,说道:“病了怎么还没有死?”

其实,李渊也逐渐感觉到了隋炀帝对自己的猜忌。为了打消隋炀帝心中的怀疑,他开始纵情声色,酗酒、受贿、游荡于青楼楚馆之间,竭力地掩盖自己的真实行为。不 仅如此,李渊还收集了众多的钱财和珍贵的玩物,不停地向隋炀帝进献。自污这一保命的招数在历朝历代已经屡见不鲜,但隋炀帝还是被眼前的景象迷惑了。他开始 认为李渊不过就是个酒色之徒,根本不会对自己造成多大的威胁,不必太过担心。

顺 利逃过一劫的李渊从此迎来了他的春天,因为隋炀帝对他的怀疑慢慢减淡,他的官运更加亨通。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李渊奉朝廷之命前往山西镇压当地的 农民起义。隋朝的平叛大军在李渊的率领下抵达龙门之时,受到了农民起义军首领毋端儿的猛烈攻击。李渊当即率兵迎战,将毋端儿打得落荒而逃,他也因此官至右 骁卫大将军并太原道抚慰大使。

李渊镇压农民起义,开始打了几个胜仗的,但是农民起义军越打越强,越打越多,他也感到紧张起来了,看来隋朝灭亡是不可扭转的局势了。

李渊在太原左思右想的为自己想出路的时候,历史已经把他给逼到不得不反的地步了。“杨氏将灭,李氏将兴”的谶语已经广为流传,隋炀帝多疑善变,这次逃过一劫,难保下次还能脱身。一不做二不休,那不如反了得了,直接借助这一谶语招募自己的追随者。

当 时李渊已年过五十,上了年纪,仍然不失为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生机勃勃,干练睿智的领导人物。再加上李渊的儿子李世民英明神武,还有身边的将领个个能干,领 导班子成员都不错。乱世之中,隋炀帝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跑到江都躲避农民起义军。李渊趁势起兵,没成想这一造倒成就了一个令后世敬仰的辉煌大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