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脱贫攻坚战中,各民主党派既是监督者,更是参与者。一大批民主党派成员以及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长期深入基层,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为实现脱贫目标不遗余力努力奋斗。

团结报团结网即日起推出栏目“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扶贫干部风采”,讲述他们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所做出的艰苦努力,展现他们面对困难,主动作为、忘我付出、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2018年6月11日,江西省宜春市55名新提拔的副县级干部聚集在市政府会议室。他们是宜春市的扶贫特派员。同时明确特派员是中共宜春市委选派的专职扶贫干部,对所驻村脱贫攻坚工作负总责,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7天。民革党员谢昌仁就是其中的一员,被选派到万载县潭埠镇山塘村,而且成为了55名特派员中唯一一位党外特派员。

交上一份高分答卷

接受任务的当天,谢昌仁就收拾好了行李,搭乘镇党委书记的车到山塘村村委会报到,当天晚上就在村里住了下来。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开始了与村干部、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

谢昌仁(左二)在贫困户家中走访。

“村里来了一位扶贫特派员,估计是来做做样子的”。”“特派员是来检查扶贫工作的,不是来具体做事的”“特派员年纪轻轻,我们向他反映的问题不知道有没有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村里的老百姓很“不放心”这位特派干部,但谢昌仁一直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情办。按照自己的计划安排,一步步地实施。实地走访全村40户贫困户,做到每户的基本情况熟记于心;利用每月10日的“议事活动日”召开党员、小组长会议,平时多用群众早、晚、雨天等村民的空闲时间召开会议,宣传国家脱贫攻坚政策,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

谢昌仁(右)给困难户送温暖。

潭埠镇山塘村一条跨省要道阻隔了村里100多亩农田灌溉问题,村民们对这个“老大难”问题抱怨了多年。“能不能不挖路,采用顶管的技术通渠呢?”谢昌仁完全不懂这方面的专业,一连请教了水利方面的几位工程师,其中一位对顶管业务相对熟悉的工程师说:“顶是可以顶,但我们不会,要到南昌去请,价格也不会便宜。”

谢昌仁一边委托县水利局工程师到南昌、长沙联系顶管队伍,一边与县公路局对接顶管工程报备事项。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联系上了南昌一家专业顶管队伍,经反复与其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施工老板支持脱贫攻坚事业,最终以2万元的人工费解决了20多万元的工程问题,为今年早稻种植奠定基础,村民们看到多年未能解决的问题终于办好了,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经过大伙的共同努力,山塘村退出深度贫困村的“九大项十四小项”检查验收优秀完成,实现了“一低”“两个100%”“三个有”“四个好”目标。全村主干道路和人群集中居住区域全部安装太阳能路灯共233盏,消除交通安全隐患,保障群众夜间出行安全,全体村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家乡可喜变化。既让贫困户受益,又让非贫困户感受到扶贫成果。

带大伙闯出一条新路

“我做梦都想做点什么事,靠自己的双手来脱贫,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自己是做不成的。”贫困户黄汉辉拉着谢昌仁的手,说什么都要请大家一起吃顿饭。说起黄汉辉,60岁不到,曾患有肝炎,目前身体不好不坏,干一些普通的活不成问题,村委会给他安排了一个清运垃圾的公益性岗位,但是由于多年来积累的惰性,经常出现清运垃圾不及时的现象,而且存在故意躲着村干部,找各种理由搪塞。为做通他的思想工作,谢昌仁想了很多办法。考虑到他10多年前养过鸡,有养鸡方面的经验,所以决定由村合作社牵头,拉上他和另外一位贫困户,参与到村合作社的养鸡产业中来,买来了5000只鸡苗,由他们两人负责养殖管理。黄汉辉这下看到了希望,从此,他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每天把所有精力用在养鸡场上,到2019年年底,养大的鸡全部销售出去,仅这一项为他的家庭增收3万余元。今年养鸡场的规模更大了,效益也越来越好。

两年来,谢昌仁把做好扶贫特派员的工作作为人生中重要挑战,不松劲,不减压,不迷茫,以务实的工作作风,沉下身子,扑在村上,下定决心要带领全村老百姓“闯”出一条发展产业的可持续之路。

在村委会召集帮扶干部开会,部署脱贫攻坚工作

谢昌仁充分发挥特派员的组织协调作用,一方面,积极协调“十大扶贫工程”牵头部门抓好各项政策在山塘村落地生根。村庄整治和村组道路等基础设施修建工作进展有序,环境状况明显好转。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政策,做到应享尽享,无一遗漏。另一方面,积极挖掘本村资源,重点发展可持续的产业扶贫项目。利用邻村有非公益林的条件,与山塘村合作栽种200亩高产油茶;把山塘村委会前的闲置农田和肖家坊的荒山荒林盘活,充分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利用“合作社+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贫困户”的模式,发展养鸡、养殖小龙虾、养兔项目,带动贫困户增收。积极争取项目落地,投资近4000万元的玖特金属加工企业落户山塘村,既可以解决闲散劳动力就业问题,又为村发展注入产业活力。

收获一份人生阅历

谢昌仁去村里担任扶贫特派员时,孩子还未满周岁。每个月在村里工作的日子,所有的家务全部交给了妻子承担。妻子是县直机关一名干部,每每遇到谢昌仁帮不上家里做一点事的时候,她总是说:“只要自己咬咬牙,总会过去的。”她就这样默默地支持着谢昌仁。

有了家人的支持,谢昌仁可以放心在村里工作,而且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办一些事情,真感情、真付出,与一家又一家村民成为亲戚。这两年村里人居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全村人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村民们从刚开始的怀疑到现在的充分信任,见面都是笑脸相迎,进门都是端茶倒水,这些转变让谢昌仁从心底里感到特别欣慰……

2011年,谢昌仁曾在乡镇机关担任副镇长,在乡镇班子任职时间不到两年,又调回了县直机关工作,与农业农村工作的直接接触就显得少了,正是这两年扶贫特派员的经历,让谢昌仁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阅历。谢昌仁常说:“两年深度贫困村扶贫特派员的经历弥补了我没有乡村工作经验的缺陷,实实在在地补上了扎根村组的人生阅历。”

作者 _ 梁颖

本期编辑 _ 刘雪松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