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养的小狗“老虎”经常会到房间里来照照镜子,它时而用爪子碰一碰或用舌头舔一舔镜子里的“那只狗”,时而隔着一段距离静静端详。虽然我们对此感到非常有意思,但据说狗的平均智商相当于一个2岁的孩子,所以可能出现这种行为也不足为奇。

鹿角网曾经看到过一个小婴儿第一次观察到自己在镜子中的倒影时的模样,其过程不可谓不有趣。他在看到自己的倒影后,似乎先是吓了一跳,然后又被镜子里的东西逗乐了。

也许在我们普通人看起来,这只不过是一个可爱的小插曲,但多年来,精神分析学家为此险些挠破了头,他们为这种时刻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代表了什么而争论不休。

那么,这样一个小小的时刻,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仅仅是简单的、一个孩子第一次观察自己并记录下来的时刻,还是一个人发展中的关键时刻?对此,我们可以引出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进行解释。

雅克·拉康是一位法国精神分析学家,他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重新解释了弗洛伊德的学说。他的作品和见解对20世纪及现代心理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称为是自笛卡尔以来法国最重要的哲人。

拉康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商人,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但他在很早就对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目睹人与人之间残忍的杀戮,因此对上帝产生怀疑,放弃了家庭的宗教信仰。他沉迷于哲学、数学和医学,其中在医学领域中专攻精神病学。

拉康把这种孩子观察自己倒影的时期称为“镜像阶段”,这可能是他最著名的理论,因为他制定和修改这一理论的过程持续了30年。

拉康解释了弗洛伊德并增加了他的无助理论。他提出,当一个婴儿出生时,到处都是不同的新环境,这会给婴儿带来很多负面情绪。频繁的焦虑、恐惧和困惑导致婴儿进入永久无助的阶段。而最终帮助婴儿的是他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倒影的那一刻。

他认为,婴儿生命最初的6-18个月是没有任何个性的阶段。虽然周围有很多人围绕着他,但他却是在一个无助的环境中成长的,因为它并不“认同”自己是一个特定的人。

直到他第一次对着镜子看自己,所有这些感觉才被赋予了一种物理形态,也就是他身体的形状。在我们看到的他似乎被吓了一跳的那一刻,他最终认同了自己是一个人,于是他的“自我”诞生了。

按照拉康的理论,这种认同也创造了一种“完全形态”或终身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人们几乎从未真正满足于他们在镜子中看到的东西。

也就是说当一个婴儿感到无助到一定程度时,他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倒影,并给所有这些感觉一个身体形状,就形成了一个终身的模式。自我的形成创造了“理想的我”,这是婴儿内心的感觉和思考方式。随着宝宝的成长,他会不断地将自己的“理想”版本与他在镜子里看到的相比较。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逐渐学会了使用语言,可以从家庭以及周围社会中吸收各种东西。拉康指出,在这个阶段,与孩子或者家庭关系密切的人,在推进理想的进一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都听到过各种赞美,比如“你看起来真棒”,“你看起来像你的妈妈或者爸爸”,“你看起来又高又壮”等等。拉康指出,这样的评论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理想自我。听了这样的赞美之后,孩子会想,“是的,这就是我应该成为的样子。”

而如果孩子不能实现他们“应该”达到的样子,就会对他们的身体产生不满。所以在理想的发展过程中,这一阶段的孩子也会产生寻找榜样的想法。

孩子根据自己的理想,在头脑中创造出他想要成为的画面。这是拉康在20世纪60年代重温自己的理论的一部分,他强调家庭的作用,表明家庭在孩子的发展及个性方面中是多么重要。

长期以来,心理分析学家一直在敏锐地观察童年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因为可能总有你不知道的事,你永远无法得知那些看似“正常”的活动会对一个人的心理及其发展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

像“理想的我”这样的概念是一个鲜明的提醒,提醒孩子们如何抓住潜意识中那些最细微的东西,然后在他们的一生中持续塑造他们的思想。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一个人,认识到这些因素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自我反省。

没有人能够完全追溯我们的每一个行为和情绪,哪怕我们是它们开始的地方,但是“理想我”会帮助描绘一个更大的画面,在这个概念下,作为个体,我们可以尝试完全理解自己。但同时也意味着,你可能永远都不会对镜子里的自己满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