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群,接地气有深韵的特色民宿,苍翠挺拔的千年梓树……

这是潘家浜村留给外来游客最直观的印象。

每当春夏之际,乡间河水潺潺流淌,农家小院绿意盎然,潘家浜村宛如一座江南水乡花园,成为深受周边城市居民青睐的休闲度假地。

潘家浜村全村区域面积有4.06平方公里,村里主要产业为翠冠梨、苗木和传统蚕桑。当地文化底蕴深厚,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千年梓树、宋代古井、百年榉树以及清代李朝胜故居、近代老知青馆等历史遗迹。

2

千年梓树、百年桑树的桑梓家乡文化,为潘家浜古村落文化添色不小。

百年前,这样的一个古村落,流传着一位为家乡作出贡献的乡贤李潮生故事:

清朝末年的时局相当震荡和混乱,各地军阀崛起,战乱不息。

李家是一户大户人家,主要做丝绸生意为主。而动乱的时局使得丝行不敢雇船到乡下去收购白蚕丝和丝绵。所以广大蚕农的丝绵蚕丝都失去了销路,辛勤的劳动成果只能堆在家里,毫无办法,陷入了窘境。

李潮生看到这种情况,他在家琢磨了几天,他想着:现在丝商们不敢做这行生意,就是因为怕半路被劫,但是蚕丝卖不出去老百姓的日子越来难。

那为何不找想个法子,找一个比较安全地又隐蔽地把丝绵蚕丝先收集起来,至少可以解决老百姓的一时困难!

于是李潮生筹集了资金,修建了一个“大家车头”(即一个简易码头),方便来往船只停靠交易。

并派了专人到附近的乡村告知养蚕缫丝的农户:新塍潘家浜的“大家车头”有李老板大量收购白蚕丝和丝绵,价格面谈。

消息一出,蚕农们巴不得把自家的蚕丝和丝绵脱手,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四乡八村的蚕农争先恐后地把家中的蚕丝和丝绵拿出来,结伴在天蒙蒙亮的时候用小船载到“大家车头”出售,一时间“大家车头”热闹非凡,船来人往,俨然成了蚕丝和丝绵的集散地,老百姓因为有这样一个明智而仁慈的商人而度过了难关。

3

1912年之后,时局暂时稳定,李潮生瞅准时光,就把囤积在手中的大量蚕丝和丝绵销往杭州、苏州等地,结果发了大财,成为潘家浜村里的丝商巨贾。

获利以后他又帮扶当地老百姓兴修水利、修缮寺庙,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和人品为他建立雕像。

“李朝生故居在潘家浜这个景点之外的村庄,清代以前都是老的古建筑、楼台和门庭,占地20亩,当时被日本侵略全部烧毁,只剩下老的石板和石板河埠,故居还在修缮保护当中,我们在这里给他临时做纪念馆”。居住在村里的村民说。

4

新塍镇为了纪念他,在潘家浜建立了临时纪念馆,纪念这位先人的功德。

当地村民为了传承当地的蚕桑文化,让蚕桑生产习俗的传承人代代相传,从桑树地的种植,养蚕,结茧,剥绵,做蚕丝棉袄,蚕丝被,形成产业链成为当地村民养家的一个途径,而蚕丝被更是被后人作为子女出嫁的高端婚嫁品,父母家为女儿准备的越多,也越是反映了家庭的富有。

2018年,新塍镇申报了蚕桑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在潘家浜建立了蚕桑文化馆,展示了蚕桑生产工具,以及古代蚕桑的习俗,让古老的蚕桑文化代代相传。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