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一度的新加坡大选已经落下帷幕,但新的帷幕又已徐徐拉开。那就是:新加坡将自此向真正的“多党制”时代过渡。

新加坡的议会选举五年一次,本次选举的主投票日是7月10。11日的计票结果显示,执政的人民行动党获得了61.24%的选票,夺得了93个议席中的83席。而在野的工人党却意外的获得了10个议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反对党。

从选票上看,61.24%的支持率及83个议席足以说明执政的人民行动党取得了绝对优势。然而,若与2015年相比,在支持率上显然低于那时的69.86%,而在议席上也相对减少了。在2015年的大选中,执政的人民行动党夺得了89个议席中的83席。而在本次选举中,议会席位增加到了93个,而人民行动党仍然是83席。尽管人民行动仍然在议会中占有绝对优势,但新加坡的执政模式将会因为此次选举而改变,并自此走向“真正”的多党制之路。

新加坡是个城市国家,也是个岛国。领土面积为719.1平方公里,由新加坡岛和周围63个小岛组成。8世纪的时候,新加坡属于室利佛逝。14世纪属于马六甲苏丹王朝。18至19世纪初属于柔佛王国,19世纪二十年代后被英国占领,自此成为英国的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被日本占领,二战结束后,英国人又回到新加坡继续统治。所以,新加坡与英国的历史渊源最深,受到英国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在新加坡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仍然选择加入了英联邦。而恰恰是这些因素促成了新加坡的政体制度及模式与英国更为相似。

从宪法角度来说,新加坡的政体模式是“议会共和制”,与英国类似,也是“一院制”选举模式。从立法角度来说,新加坡的总统与议会共同形成了“立法体系”。在新加坡,总统也是选举产生,但却没有实权。而且,总统与议会合作时,必须听取总统顾问委员会的意见。从这点来说,总统及总统顾问也颇似英国的上院。也就是说,从形式上来看,新加坡与英国的议会制颇为相似。然而,从实质上来说,新加坡的议会制只是“有名无实”。原因就在于自独立以来,新加坡一直是“一党执政”,也就形成了实质上的“威权政府”。

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9月,英国人再次回到了新加坡,新加坡也成为了英国的直属殖民地。然而,新加坡人此时的自主意识却增强了,有了要求脱离英国的呼声。在二战后国际体系已经建成的“大气候”下,英国政府也不得不逐步作出了让步。而在1959年的时候,李光耀组建的人民行动党已经在新加坡成为了最有实力的政治力量。于是,在1959年5月的新加坡第一次大选中,李光耀的人民行动党获得了51个议席中的43席。同年6月5日,李光耀成为了新加坡自治邦的首任总理。

有了实权的李光耀便开始了“曲线独立”之路。新加坡只是个“弹丸之地”,以当时的实际状况,如果贸然独立的话,将很难生存。再加之那时的新加坡人成分及信仰都比较复杂,马来人势力仍然占有优势。所以,新加坡在1963年以公投的形式加入了马来西亚,当时有71%的新加坡人赞成与马来西亚合并。然而,与马来西亚合并的“蜜月期”却很短暂。合并后不久,双方便在税收,资源分配,政治议题等方面矛盾重重。“一气之下”的马来西亚议会便将新加坡“踢”出去了。而新加坡也就“顺水推舟”的于1965年8月9日宣布独立,成立了新加坡共和国。

被踢出马来西亚的新加坡反而是“因祸得福”,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拓展经贸关系的需要,马六甲海峡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重要了!也正因为此,新加坡也就逐渐发展成为了今天的世界性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及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现在,新加坡的GDP(2019年数据)是3720.63亿美元,人均GDP6.5万美元,名列亚洲国家前茅。

新加坡能取得今日之成就,自然与“开国元首”李光耀分不开。说他是新加坡的“最大功臣”一点都不为过。不过,在他晚年的时候,这位智者也有过反思。那就是新加坡的“威权制”治理模式问题。到目前为止,新加坡的历史上只产生过三位总理。即,首任总理李光耀,第二任总理吴作栋,现总理李显龙。可以直白的说,直到现在,尽管李光耀已经去世多年,但在新加坡的治理体系中仍然有李光耀的“余威”。这也正是李光耀晚年所反思及担心的“重点”。

从尚是自治邦时期的1959年第一次选举算起,一直到本次议会选举前,人民行动党从来就没有输过,一直是不折不扣的执政党。原因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李光耀的光环。因为,是李光耀带领新加坡走出独立之初的困难和窘境,是李光耀带领人民将新加坡这个“弹丸之地”建成了亚洲四小龙之一。也就是基于这种“成就”,使李光耀获得了巨大的威望,也就慢慢形成了新加坡的“威权”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在过去的新加坡是“必须”的,但对未来的新加坡来说,却也可能是一枚“隐形炸掉”。因为,一旦新加坡没有了李光耀这样的智者和强人“再现”的话,新加坡就可能会走下坡路。

从新加坡政坛的历史来说,在议会中,反对党从来都没有形成过气候,最多时也不过只有几个席位,只能是充充门面而已,就连最基本的“监督”也是流于形式。正如一些专家的分析,议会中的政治生态会导致执政的人民行动党产生“舍我其谁”的心理,而缺少监督久了,就会滋生出执政团队的“我行我素”。这不仅对新加坡的政治生态健康有影响,同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新加坡的发展前景。不得不说,李光耀确实是个智者,他看到了这种现象所隐含的危机。所以,在他晚年的时候,他曾专门论述过这个问题。他认为,新加坡之所以形成他的威权模式,是有着历史背景的,而如果想使新加坡能够长治久安的话,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而且是“主动改变”,那就是有意识的使新加坡逐渐过渡到实质性的“多党制”模式。

现任总理李显龙是李光耀的长子,他毕业于剑桥,取得过哈弗的硕士学位。从知识和智慧层面来说,自然也是佼佼者。然而,他的执政显然已经无法形成其父的“威权模式”,一来是时代在发展,新加坡要想长久稳定和发展,必须不断的突破。二来新加坡的年轻人有了新的诉求。所以,如果不能突破这两种瓶颈的话,新加坡的内部矛盾会逐渐的积累,最后难免会发酵。事实上,李显龙近年来面临的压力已经越来越大,反对派及年轻人已经开始在默默地挑战新加坡的现有模式。这次选举无疑佐证了这一点。

在7月10日的这次选举中,尽管执政的人民行动党仍然取得了对国会的绝对控制权,但支持率却也明显下降了!而最主要的是,工人党取得了10个议席。这使执政的人民行动党不得不“面对和重视”这个问题。不过,李显龙对此显然早有思考和准备。因此,在选举结果出炉后,他说了一段话:“新加坡人想要行动党来执政,但很大一部分人,特别是年轻的选民,也想看到国会中出现更多的反对党。”这足以说明,李显龙也对此问题反思过。而基于此,与其被动“阻遏”,倒不如主动“迎合”。因此,在选举结果出炉的第一时间里,李显龙不仅及时向工人党秘书长毕丹青表示了祝贺,而且表示“认可”工人党秘书长毕丹青在国会中的“反对党领袖”身份,还准备将给毕丹青配备人员及提供资源支持,以便于毕丹青更好的履行其“反对党领袖”职责。

尽管新加坡是“议会共和制”政体,但还从来没有过反对党获得10个席位的情况,自然更没有被“认可”为“反对党领袖”的现象。无疑,这是新加坡历史上的“首次”,这也就意味着新加坡李显龙政府以“与时俱进”的心态,并用实际行动推动新加坡的政体向“多党制”的方向过渡。所以,对于新加坡来说,自然有其“划时代”的意义。对此,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对于新加坡国会首次有了“反对党领袖”的这个事件,吴作栋的评价是:“意义重大的一步!”吴作栋还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反对党议员和非选区议员在接下来必须扮演“超越制衡”的角色,他们可以提出替代的政治和解决方案,这样的话,国人就会知道政府方案以外的其他选项。吴作栋的说法很好理解,那就是:自此后,反对党不仅具有监督政府的功能,还可以就治理中的问题提出不同于执政党的方案,供新加坡民众选择。从前总理吴作栋及现总理李显龙这两位新加坡重量级人物的表态,不难看出,新加坡政府及执政党还是很有胸怀的。所以说,新加坡的未来依然可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