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靴的概念

在古时与今天稍有不同。今以过踝之鞋为靴,古时除此之外也有将不过踝之履称为靴的,如草靴(即蒲窝)和清代的快靴都不过踝,但以有统之靴居多。

关于古代中国靴的起源有三种说法。其一,认为靴是胫甲与鞋结合的产物。根据江川李家村殷墟中出土的胫甲,有人推断,这就是靴统的前身。无独有偶,清代妇女普遍穿着的宽口裤和弓鞋,发展到晚期后,竟有人将宽口裤的裤管与弓鞋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三寸金莲”靴。前者的推断与后者的史实以其不谋而合成了起源说的一个依据。其二,认为靴是齐国著名军事学家孙子发明的。据传,孙子因受膑刑,而被人称之为孙膑。膑刑即为断足之刑罚。此后,孙膑便以皮筩子为鞋。后人纷纷学起孙膑,也用皮筩子做起靴来。其三,认为中国靴始于战国赵武灵王。此说有多处文献印证。

《释名》云:“古有舄履而无靴,靴字不见于经,至赵武灵王始服”。《说文解字》也云:“,革履也,胡人履连胫,谓之络提。”又见《中华古今注》云:“靴者,盖古西胡也,昔赵武灵王好胡服,常服之,其制短靿黄皮……”。

因此说证据比较确切,故世人一般公认这是中国靴的开始。

公元前325年起武灵王为使赵国强大,决心在军事上进行改革,变车战为骑射。于是。他引进胡人的短农、长裤和马靴来装备自己的军队,终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从此,胡履便成为华夏族鞋饰的一部分,且沿用了二千年。

西域之靴早于中原并传入中原是符合史实的:新疆楼兰——一座二千多年前就闻名于世的西域城池,曾出土过一双距今四千年左右的羊皮靴。这双靴子出土时穿在一具女干尸脚上,皮呈灰白色,靴内微黄的羊毛依稀可辦。从线迹来看,手工极为精巧,且针身颇细并以筋线缝之。靴统高20余厘米,前部开口,还用2厘米宽的皮条制成搭攀,整双靴子由靴统和靴底两大部件组合而成。它已完全脱离了用整块兽皮裹在脚上的“原始鞋”状态。用今天制鞋业的行话来说,这就叫帮底配合“帮底分件”

西域靴不仅已包含了原始美学,而且最早将摩擦原理运用到制靴中。因此,这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的世界第一靴,为我们研究中原地带华夏族靴的起源提供了最完整的依据,也为“靴者,盖古西胡也”一说作了最清楚的注解。

02靴的形制与发展

古代中国靴的式样,主要有中统和高统两种,其次也有如草靴和快靴等低统靴。靴靿的材料有皮,有布,有毡,有草;靴底则或皮或布,或布底上缀皮。

上述靴饰又根据穿者身份、穿着场合及历代风土人情而各异,有关靴的形制,史料不乏记载:

战国赵武灵王始服时,“其制短靿黄皮”。

汉代靴已采用延续至今的反绱工艺。新疆罗布泊出土的西汉皮靴可为一证。这双靴帮底分明,采用反绱工艺,靴口开在一边,为系带式。靴帮由两片合成。帮面上用红色羊毛线挑出“×”型花纹。它代表了汉代靴鞋制作的最高水平。

北齐以来,中国衣冠乃全用胡服。《梦溪笔谈》云:其时为袖短衣长靴”

《北齐书·徐子才传》云:“……童谣有:得一量紫綎靴”。又云:“靴者旁化,宁是久物?”说明南北朝时靴都以皮革制成的。

自赵武灵王始服的短靿黄皮靴至唐代去其靿,改为靴氈。开元中,又以羊皮制作,还装上带子装束,故妇女也可穿用了。

长筒乌靴也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靴子,文武皆着。例证有:郑州上街区唐墓中胡俑着黑靴,朱儒俑也着黑靴。又陕西省礼泉县烟霞乡西周村阿史那忠墓通口壁画中,仪仗队均著长筒乌靴,第四过洞壁画中,男侍着长筒黑靴,第五天井壁画中,男侍着长筒乌靴。且唐代长筒乌靴的实物还在新疆柏孜克里千佛洞出土过。这双长统乌皮靴呈尖头状,底长30厘米,宽9.5厘米,统高54厘米,外表除底部外,全部染成黑色。

至宋代,靴统则喜红色。见宋诗中有“细马远驮双侍女,青巾玉带红靴。”“旋楦玉指著红靴”之句。《宋诗纪事》也日:“红靴玉带踏筵出”

宋时虽因缠足之故,穿靴女子较唐代大为减少,但宫人亦有著靴的,头作凤嘴式样,靴靿有用织锦为之者。

《水游》中描写的宋代靴饰更是五花八门,如“脚蹬一双黄皮衬底靴”“着一双线云跟靴”等。

辽代时以祭山为大礼,着错络缝乌靴。朝服着错络缝靴。皇后常穿红凤花靴。金代张瑀作《文姫归汉图》中文姬着长勒尖头靴,长勒靴为金人服饰特点之一。

河南焦作金墓壁画中金代妇女着男装,穿乌皮靴或球靴。

方头靴始于元代。元代骑马俑即着此靴。与宋代礼仪相近,元代宫人及贵族也以着红靴为多,因元代统治者是蒙族,故以穿靴为主,且靴饰颇多,如:鹅顶靴,鹄嘴靴,云头靴等。

一种有钉之靴出自明代。并为文武官员用作雨鞋。《明史札志》曰:“百官入朝,遇雨皆蹑钉靴,声彻殿座。”这种钉靴本为雨天所着,后太祖令作软底皮鞋,冒于靴外,出朝脱去之。此与新疆沿用至今的一种套靴颇为相同。

明代后,官员贵族多着黑缎靴。1533年建造的明代江苏泰州市徐蕃夫妇墓中,男尸袜外穿白底黑缎靴,靴底纵向密纳,针脚细密均匀,通(即统)高40厘米,底长31厘米,统围54厘米。

在唐代,元代,明代的基础上,清代靴子进入了全盛时期,无论是造型,材料和技艺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这也与满族的居住区城和习俗有极大关系。

清代靴子面料一般春秋用缎,冬则用建绒。清代制靴方法是 这样的:“靴帮用水浸湿,将木棍置于靴帮内,然后用火烘烤靴子,以此可获得最好的靴形”。(柏林民族博物馆所藏中国清代制靴图文字说明。)

清代靴与鞋的形制大体相同,但装饰有异,仅帝后可装饰珍珠或龙凤。

清代贵族之人气绝后,靴改缎而用绫,式仍与朝靴同,底上画莲花。

清代太监靴子都用青色,总管首领穿长筒靴,其他太监都穿角靴。

清代除缎靴和建绒靴外,尚有鹿皮子靴,陷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见《红楼梦》),蝦蟆头厚底皂靴(见《儒林外史》),以及沈阳故宫彩色挖云皮靴(布底,统高54厘米,底长26.5厘米,底厚2.5厘米,全部制作过程采用手工缝纫,技艺精良)。此类布纳底皮靴在清代绘画中常见,一般为武将作战时或帝王出征和打猜时穿着。清代用作戎装之靴皆为薄底,以其轻便而利于战事,平时所着之靴一般来说靴底较厚,此合乎清代靴鞋高底的形制。

03穿靴礼仪与习俗

自战国赵武灵王始,靴首先为军队所用,以利战事,而且主要穿着者为将军或骑士。例如:从秦代出土的八千尊兵马俑中,可辨明军种和兵种之靴饰已各异。其中,唯将军和骑兵着高统靴。又如:1972年,广西西林县出土的汉代鎏金铜骑士俑着长统靴。

《晋书·毛宝传》曰:“宝与祖焕战,血流满靴,此盖骑者用之”

山西太原张肃墓出土之北齐武士俑,穿长靿靴。

唐代李贤墓壁画,武士团领袍均较短,故靴都露于外。

唐代以前仅限于戎装的靴子。至唐代起一般文武官员及地遮民百姓都可穿着,只是样式略有差别。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饰史上的大转变时期。其时,大量少数民族入居中原,尤其是北族。故而,靴子也随胡气进入中原。中原百姓便“日见靴,日仿靴,日穿靴”了。虽然穿靴并未形成制度,但毕竟使相当一部分中原地区受到靴子的影响,并为唐代的普遍着靴打下基础。

鲁迅曾说:“古人告诉我们唐如何盛,……其实唐室大有胡气。”唐以前,是绝不可穿靴入宫的。

至唐代,则靴为朝服,而履反为亵服,没有着靴入朝会及见长官者反为大不敬。唐代还按等级和场合规定了着靴制度。如唐天子冠服定:平巾帻穿靴。

唐群臣冠服定:武弁穿鸟皮靴。平巾帻穿鸟皮靴。

唐代不仅穿靴之风极为兴盛,而且还有了卖靴店。《房山石经》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唐代天宝至贞元年间,北方地区有大量行会资料,其中属范阳郡的行会中就有靴行。

宋代初期沿袭唐代制度,在朝会时用靴,至政和间改用履,至乾道七年又用靴。但靴制则参用履制,文武都穿。

金代嫔妃导从着绿靴。

元代工部律令:勾栏男人要着带毛猪皮靴。

明代皇帝穿常服着皮靴。文武百官公服着皂靴,状元戴二梁

冠着皂靴。

天聪六年(1632年)定,平常人不准穿靴,其后则文武官员及士庶都着之。

清代着靴平时为尖头,入朝者则必须着方头青缎皂靴,皇帝也不例外。

清代杂职及兵民商不许穿缎靴、方头靴及靴上镶绿皮、金线,不许镶靴袜口。

清宫内臣所穿之靴皆由皇帝封赏。据清《冠袍带履库总用》载:

嘉庆十二年十月十八赏禄喜等九人(凉里和皮里)青缎靴共14双。嘉庆十三年十月二十日又赏禄喜等(凉里和皮里)青缎靴14双。

基本上每年封赏一次,青缎靴均用以上材料制成。其中,凉里青锻靴为夏秋穿用,(羊)皮里青缎靴为春冬穿用。

04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历代鞋履研究与鉴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