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法国电影都是什么样的印象呢?法国悬疑影片《翻译疑云》去年上线的时候并没有怎么引起关注。

大概是疫情期间新电影太少,很多朋友向我推荐了它,甚至号称这是2020年最佳悬疑片。

这部电影凭借着独特的思路与设定引起了广大网友的讨论:它到底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优良之作,还是高开低走的口水电影?

其实剧情是比较简单的,主要讲述了一部轰动世界的畅销悬疑小说《代达罗斯三部曲》的第三部即将问世,出版方邀请了九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翻译员进行翻译。

他们被关进一间别墅的地堡里进行翻译工作,同时被收走了手机电脑等等一系列通讯上网的设备。

出版方为了不让他们泄露原稿每天只给他们二十页且休息时还会收回,饶是如此原稿还是被泄露了出去。

于是出版方将这九个人关在别墅地堡,开始了找出泄密者的故事。

一、该影片中密室到底有没有意义

说起这部影片一大看点就是所谓“密室悬疑”,一旦打上“密室悬疑”这个标签那么就确定了一件事,故事中的罪魁祸首一定在密室的九个人中。

这是“密室悬疑”必然的影片设定,但我认为《翻译疑云》的“密室设定”显然不够成功。

“密室悬疑”的老祖宗是谁?文学经典《无人生还》,这部文学作品同时还被翻拍成了电影,而它也是最地道的“密室悬疑”。

作者通过书信将主角们约到一座封闭的小岛上,紧接着主角们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大家为了找出凶手反目成仇,从而挖掘出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

后来仍旧有很多电影模仿和采用这种剧情模式,但成功者寥寥无几,《翻译疑云》也是失败者之一。从正式进入抓泄密者的剧情开始,逐个搜查他们的卧室,逐个地找他们谈话。正当我以为将展现出一个又一个挖掘人性的小故事时,电影给了我当头一棒。

恕我直言,这是啥?拖了将近半部电影的时间就给我看这?更让人头大的是这电影突然出现了一个人说自己是凶手,而后开始大肆描写他的动机,他为什么要报复出版商。

除了中间反转一下提了密室里剩下那八个人之外几乎再也没有啥戏份。

前面铺垫了那么多后面居然轻飘飘的带过了,这真是看了个寂寞!笔者也要反问一句,有间密室就能叫“密室悬疑”吗?

当然不是这样,首当其冲便是密室在剧情中要有充分的存在价值。

如果像本片一样,前面大肆铺垫后面却基本没提那“密室”在片中又有什么意义呢?

“密室悬疑”的着重点是在密室中抽丝剥茧的找出凶手,利用密闭空间带来的压迫感和对凶手未知的恐惧感来制造和渲染气氛,带给观众刺激的感官,而不是作为一个其实可有可无的元素存在。

其实单就《翻译疑云》来讲,没有密室元素反而会更加出彩,或者直接采用凶手倒叙的手法,效果都会比这样来的更好。

抛开剧情客观的来讲,《翻译疑云》的节奏非常混乱,前半部分拖沓冗长垮的不行,到中间节奏突然加快紧接着又是突然慢下来,并且明显能让人感受到后面叙事的篇幅不够用。

二、真正的悬疑片不是用无限反转堆砌出来的

这部影片越到后面反转越多,并且有一部分强行反转看的人头疼。

首先就是泄密者突然出现这个大反转,就像前文说的,我正一本正经的找泄密者,人家却突然出现自首了,你这是遛傻小子呢?

如果这个反转也还算好一点,那么后面泄密者突然说这起事件是九个翻译员合谋,然后又突然告诉观众这都是胡话又算什么呢?小编是真的没看懂,我自己说的谎我自己拆穿?这反转也太尴尬了吧。

适当的反转当然对影片有着至关重要的运用,甚至能让其增色不少,但是一味用反转堆砌电影除了乏味和尴尬确实让人没有好感。本片中确实有两处反转至关重要,但有的是真的让人难受。

三、影片内容直击当代现象

这部电影核心的内容的是什么?是文学作品商品化的问题。

影片里出版商为了不解除合同而杀人,为了找出泄密者随意烧了一位翻译的写了八年处女作小说,这一切的根源都离不开钱。

这部电影很现实,至少在国内这种现象遍地皆是。兴起于信息时代的网络文学大大地打击了传统文学的市场。

而在江南、天蚕土豆、唐家三少等等一部分网文先驱大火之后接踵而至的便是这样一副景象:大部分人觉得他们都火了我也能火,于是加入了网文写作;传统文学作者看着口水爽文都能火于是开始心焦,我也要火。

带来的是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泡沫现象,文学作品多了质量反而下降了,尽管如此仍旧有一大堆出版商、网站、影视公司为此买单。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大部分时候如今的普通作者就像是菜市场里的萝卜青菜,等着这些人来挑选。

于是这些作者也开始迷惑,我将作品变现,我卖了自己的版权这到底还算不算忠于我的文学梦想?

而这也是导致《翻译疑云》整部故事的导火索。总的来讲,虽然这部电影节奏混乱,剧情更是垮得不行。

但故事的内核是好的,观点也非常犀利,对这方面题材有兴趣的小伙伴还是可以看一看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