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是佛说大乘经典,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可以说是流传最广、受众最多的佛说经典之一。金刚经有六种译本,最为常见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也是最早的译本,现在我们所说的金刚经一般就是指鸠摩罗什的译本。西天取经的唐三藏——玄奘法师也曾另译有金刚经的译本,相比于鸠摩罗什的译本,玄奘法师的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知道的人就并不多,受持读诵的人那就更少了。另外几家译有金刚经的译本分别为:(元魏)菩提流支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陈)真谛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隋)达摩笈多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义净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在这些个译经的大德中,相信其中“义净、达摩笈多、真谛”的名字,对于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都会很陌生,这三位大德被大家所了解的程度,甚至于还不如曾经给鸠摩罗什译本作出“三十二分”的昭明太子。跟金刚经关系最为密切的人物中,名头最响的并不在这几位译经的大德中,而应当是慧能和尚。慧能和尚在世的时期略晚于初唐时的玄奘法师,但是从宗教属性上论及对后世的影响,慧能和尚的影响力应当说是远胜于玄奘法师的,在后世人的心目中玄奘法师更像是一位学者,而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精神领袖。要是玄奘法师能够在宗教属性上拥有更多一些的庄严,那么他在《西游记》中的角色形象就会更为圆满庄重。玄奘法师是一位有大成就的高僧大德,译有金刚经译本的玄奘法师必定深得金刚经义趣。对后世的影响力远远不如慧能,那只是世人依无明喜好而选择的结果。

鸠摩罗什翻译金刚经的时间最早,大约在公元402年,义净翻译金刚经的时间最晚,大约在公元703年,自鸠摩罗什之后的几百年间,不断有新的金刚经译本译出,直到与慧能和尚同一时期的义净法师。注意了义净法师翻译金刚经的这个公元703年,却正处于慧能和尚的弘法时期之间。而据说慧能和尚受持的金刚经是鸠摩罗什的译本,那么说明了鸠摩罗什的金刚经译本是有流传的,可是既然已有鸠摩罗什的译本在前,为什么在几百年间还会不断有新的译本译出呢?或许只能说明在当时鸠摩罗什的译本流传的并不是很广,以至于到了慧能时期还会有义净法师的新译本出现。

与慧能同一时期的义净法师在公元703年时,新译有金刚经译本,这似乎能够说明在他之前的5种不同译本流传的都并不很广。金刚经会有6种不同的译本,而金刚经的6种译本在当时都没能得到广泛的流传,或者可以说明两个情况:一者,金刚经得到了法师们的重视;二者,金刚经并没能得到普通民众的重视。法师们重视金刚经,所以才会不断有新的译本出现;而民众们并不重视金刚经,所以鸠摩罗什的译本在慧能之前并没能得到足够的流传,鸠摩罗什的译本流传不够广,所以才会促使新的译本出现。

历史告诉我们,是在慧能和尚的影响下,鸠摩罗什的金刚经译本,逐渐得到了民众们的重视,从而得到了广泛的流传,成了最为人们熟悉的一部佛说经典。那么为什么鸠摩罗什的金刚经译本,要到了慧能之后,需要有了慧能和尚的影响,才会被民众们所重视呢?因为跟金刚经深有渊源的慧能和尚成为了当时的宗教领袖,为什么慧能会到得大家的尊崇呢?因为慧能的顿悟之说,太能吸引人了。

说到慧能与金刚经的渊源,大家一般会认为是金刚经成就了慧能。其实不然,与其说是金刚经成就了慧能,不如说是慧能成就了“金刚经”。(这个“金刚经”指的是鸠摩罗什的金刚经译本)

从坛经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在慧能和尚改神秀和尚之“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由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时,慧能和尚并未曾系统地学习过《金刚经》,是在慧能和尚改了神秀之偈后,五祖弘忍和尚方才系统地给慧能和尚讲解金刚经文的。后来的人们总是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由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成慧能和尚的开悟之偈,那么慧能和尚的开悟却是在系统学习金刚经之前的事了。也就是说并不是金刚经成就了慧能,只是呢,慧能和尚的顿悟之说,却需要有金刚经的义理来作支撑、来作印证。鸠摩罗什的金刚经译本,是在慧能和尚的推动下,才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因此呢,与其说是金刚经成就了慧能,不如说是慧能成就了“金刚经”。

“顿悟”是个特别吸引人的说法,可以说在当下受持金刚经的人中大多是冲着对顿悟的期许而学的。在当下,受持金刚经的人不少,那是因为期盼顿悟的人很多。那么金刚经真得就能让人顿悟吗?是金刚经让慧能和尚顿悟的吗?其实除了慧能之外,还有六位大德必定是深得金刚经义趣的,哪六位呢?这六位大德就是曾经翻译过金刚经的法师们。试想这六位大德,他们要是没能深得金刚义趣,能翻译得了金刚经吗?这六位深得金刚经义趣,译有金刚经译本的法师,他们可曾有过“顿悟”之说吗?这六位译有金刚经译本的大德,可曾是顿悟而觉的吗?要是这六位深得金刚义趣的译经大德,都没能因金刚经而顿悟,那当下的我们还能因金刚经而顿悟吗?(其实在金刚经的经文中也并无顿悟之说,金刚经的经文是围绕“不住相布施”而展开的一场说法)“不住相布施”的说法,不攀缘附合于众生的无明习气,因此呢“不住相布施”的说法很重要却并不会吸引人。所以啊,在慧能之前,金刚经的流传并不广,是慧能成就了“金刚经”,是慧能的顿悟之说成就了“金刚经”。

放下“顿悟”之诱,还能受持金刚经的人,或者才会在受持金刚经中有所收益吧。

愿您早证菩提

弟子周襄写于离生别苑 2020 07 1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