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之于青岛,好比汪曾祺之于高邮,与处于抄袭风波中的汪曾祺纪念馆相比,老舍故居显得格外的合适。没有网红打卡地,没有老舍家宴,老舍民宿,有的,只是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学氛围。恰如其分的展品,恰如其分的讲解,恰如其分的氛围,就好比老舍与这座海边小城那样恰如其分。”这条微博刚发布不久,老舍故居的官方微博就给我点了个赞。也不知道小编有没有来过扬州,知不知道汪曾祺,去没有去过刚刚落成的汪曾祺纪念馆,但是,这段文字是我刚走出老舍故居时写的亲身感受。毕竟,我可能是第一个去过汪曾祺纪念馆后,再到老舍故居参观的扬州人。

如果没有汪曾祺纪念馆前前后后的那些风波,老舍纪念馆也是我来青岛很想打卡的地方,毕竟他与汪曾祺是挚友。两人不仅有着相似的经历,相同的爱好,在北京经常串门,在文学史上也经常被人拿来比较——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也正是这原因,才让我对老舍故居有了更深的向往。毕竟,陈丹青笑出声的只是外观的抄袭,内里的空虚才是最可怕的。

与原本的汪曾祺故居一样,老舍故居也坐落在青岛美术馆旁的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里,路口甚至连个标识都没有。许多人都知道青岛的网红——大学路的拐角,却不知道仅有两百米远,就是老舍的老舍。有许多来参观的人对此提出过质疑,官方的答复是:因为老舍先生纪念馆比较小,我们很难接待大量游客,这样是留给真正喜爱文学和老舍先生的游客来曲径探幽的,所以没有在外面设立标识。

站在故居门口,立刻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学氛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老舍故居”、大门左侧的“老舍·老舍”、右侧的“骆驼祥子博物馆”,三块牌子分别代表着这座小楼的非同寻常。眼前的四四方方的两层小洋房,就是这位文学巨匠生活了四年,创作了世人皆知的《骆驼祥子》的地方。

到了才知道,由于疫情,故居只接受预约参观,每个小时还只有15个名额。幸运的是,由于来得早,这个时段的预约还没有满,而今天也就只剩下此时的5个名额。看来,我与老舍有缘,毕竟几乎可以独享这座故居,细细品味这位老人的点点滴滴。

刚走进故居的门,首先聚焦的不是正对面墙上舒乙亲笔书写的前言,而是通道上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看似与这座充满文学气息的故居格格不入,但却让人见到了另一面的老舍。一般印象中的作家,都是文弱书生的形象,而作为文坛巨挚的老舍,优雅却不文弱。在青岛居住期间,每日晨起练武,风雨无阻。也正是这样的原因,屋子中经常会摆放一些兵器,而且皆能运用自如。

与汪曾祺纪念馆一样,门口都摆放着主人的照片。同样的书生气质,同样的看着远方,同样的拿着烟,不同的是,老舍的照片没有汪曾祺纪念馆那一堵墙的气势,只有小小一块。想想也是,偌大的汪曾祺纪念馆要是摆上这一小幅,岂不大煞风景。

往里走去,便正式走进了展馆。几个不大的房间,分别摆放着老舍各个时期代表作的各个版本、老舍的样稿、老舍生前穿过的衣物、使用过的物品……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面朝着两扇窗户,备好笔墨的书桌。这是老舍的书房,所有都是他生前的摆设,甚至书桌靠着的墙壁上,还悬挂着一张他在此伏案写作的照片。而书桌另一边的墙上,除了一些老舍生前用过的毛笔、砚台、笔筒,正中间还挂着他与他夫人胡絜青的结婚照。一切都仿佛他还未曾离开。

此时再想想在汪曾祺纪念馆里看到的书桌,环境早已不是当初的环境,整个书桌、椅子都是从北京搬运过来,摆设在空荡荡的展厅中,没有丝毫的生活气息。如果汪老还健在,坐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书桌前,不知还能否写出那样的人间烟火。

如果说老舍故居的陈列都是老东西,那你就错了。在老舍书房旁边的屋子里,两面墙上都摆放着关于《骆驼祥子》话剧、电影的剧照、海报,而正中间播放的是各大电台曾经对老舍的采访。其实,从一开始进门,就能隐约听到老舍的声音。随着展览的深入,越来越清晰,直到你走进这间屋子。老舍那沧桑的声音在狭小的空间中回响,不管你是在哪个房间,都会有种,老舍正在隔壁屋与人聊天的错觉。

走出老舍故居,再回身看看故居前老舍那平易近人的雕塑,一切都是那么的充实,那么的文艺,哪怕来这之前你对他还不甚了解。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学氛围,一切都是那么的恰如其分。

再回想当初满怀希望走进汪曾祺纪念馆,却心里空空的走出来,简直天壤之别。光是比较两个故居,可能你会觉得老舍是文风更加人间烟火的那个,汪曾祺是更加的倾向人物的夸张和语言的幽默。

看着眼前恰如其分的老舍故居,回想着充满设计感、网红打卡地般却格格不入的汪曾祺纪念馆,不禁让人感叹,如今,老舍还是汪曾祺笔下的那个老舍先生,汪曾祺早已不是曾经的那个“汪曾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