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何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省政协协商“加强饮用水安全监管”

常言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饮水安全却不一定能“自知”。在这场界别协商会上,监管水源、实行常态化水质检测,还民众一泓清泉成了保障民众饮水安全的重中之重。

动新闻—省政协召开“加强饮用水安全监管”界别协商会

7月17日上午,省政协召开“加强饮用水安全监管”界别协商会。“加强饮用水安全监管”是省政协2020年民主监督和界别协商课题,由民盟省委、省政协人资环委承办。协商会之前,委员们已先后赴常德市、湘潭市的部分水源保护地、水厂、乡村,开展实地调研。

会上,省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就深入各地区开展水质调研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围绕完善饮用水安全监管法律法规、筑固和提升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等方面进行了协商讨论。省发改委、住建厅、生态环境厅、水利厅、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作回应发言。

在参与湖南省农村饮用水安全的调研后,省政协委员、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文利新认为,平原地区农村饮用水安全目标基本实现,山区农村饮用水安全也取得显著进步,但采水、供水能力严重不足,水源水质有待改善等问题和困难依然存在。

文利新建议省委省政府以及各地方政府将农村饮用水安全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补齐,着力构建从“水源头”到“水龙头”,安全可靠、保质保量的农村供水(饮水)工程体系,筑固和提升现有成绩,在湖南省平原和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加速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让农民喝上安全水和幸福水。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梁婕也表示:“水源地安全是饮用水安全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她提出,洞庭湖区在涉及岳阳、益阳、常德以及长沙市的望城区,总人口达到了2000多万人,是湖南省人口密度最高、农户渔业最发达的区域,也是湖南省与长江经济带的一个重要的链接。

从水源地的水质保障上看,洞庭湖区主要城市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良好,取水总达标率可以达到94.5%~100%,但也存在城镇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较低、季节性缺水等问题。对此,梁婕建议,要加快推进饮用水水源地的规范化建设,积极拓宽水源,开展水源工程建设,同时探索农村水源地的保护的一个长效管护模式,将人民群众纳入到水源保护的工作中来,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的一个良好的氛围。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据此回应称,将根据年度饮用水水源地重点保护工作的安排,做好工作部署,扎实有序推进,并且已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纳入了污染防治攻坚战。

省政协委员、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袁兴中则建议加快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专项法规条例的出台,让水源地生态补偿的实施拥有更高位阶的效力和更具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支持;同时,尽快开展农村饮用水安全的立法调研,制定地方性条例,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有法可依。

饮用水水质监测与监管也是本次协商会上大家十分关注的话题。

“当前我省水质监测技术基础较为薄弱,没能形成常态化监测机制,尤其是缺乏对新技术的引用。”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唐有根认为,应强化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开展水质监测新技术开发运营,同时开发综合水质毒性监测技术,针对污染水质进行快速有效的处理,才能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省政协副秘书长、民盟省委副主委胡颖表示,要提高饮用水安全监管要求,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各类法律法规的支撑。通过调研,加深对党和政府,以及各个部门工作的落实程度,增进共识,时刻把饮用水安全监管的责任意识放在心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