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60年代 印度街头高举毛主席画像:纳萨尔武装,农村包围城市)

“近几年来,国大党变本加厉地剥削印度人民,推行卖国,使得印度连年饥荒,饿殍遍野,印度的广大人民再也活不下去了,特别是印度广大的农民活不下去了。现在,大吉岭地区的农民终于起来进行革命。这是印度全国亿万人民起来进行革命的先声……这是印度历史的总趋向,是不可抑止,不可阻挡的。”

——1967年7月5日,人民日报社论《印度的春雷》

对于印度民众来说,纳萨尔这个词可谓如雷贯耳,家喻户晓。这个活跃于印度腹心地带的武装组织,自上世纪60年代成立以来,就一直是印度当局最为头疼和忌惮的武装力量。作为一个被英殖民者在侵略扩张时期强行捏合成的一个国家,印度自建国以来,其国内的矛盾就一直十分尖锐。这些国内问题,因为当局的处置不当和无能,长期得不到解决。

进入21世纪后,几十年来未能解决的印控克什米尔问题,逐步让印度全国处在严峻的安全形势之中,其引发的事件曾夺去数以万计的生命。东北各邦又被星罗棋布的组织搞得支离破碎,莫迪领导的人民党上台后,大肆煽动情绪,让国内本已复杂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不过相较于克什米尔,东北邦的问题最让让印度统治精英害怕的还是纳萨尔。因为前者不过是外患或冲突,而纳萨尔才算是心腹大患甚至头号劲敌。

上世纪60年代,在印度班加罗尔街头高举毛主席画像的纳萨尔支持者

1967年纳萨尔巴里起义期间,印度军警进村抓人

纳萨尔运动的起源,是1967年发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大吉岭县纳萨尔巴里地区的农民武装起义,与以往印度农村地区的起义不同,纳萨尔巴里起义是由当地村社中名为“西里古里集团”的红色组织领导的。不过早在起义的几年前,西里古里集团中的先进成员,就开始在该地区发动贫苦佃农开展争夺土地的运动。直到与当地地主发生正面冲突,佃户们被暴力殴打,这场运动才演变成大规模起义。

饥寒交迫的农民在农委的领导下,冲入地主庄园夺取粮食和土地。不久,这场起义就如星火燎原之势,蔓延到大吉岭的其他村社,连大吉岭茶园工人都公然罢工支持这场起义。虽然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最终失败,但贫苦农民公然拿起武器反抗统治当局,这在印度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不仅给了印度当局强烈震撼,更鼓舞了印度一代又一代奉行马列的后来者。也因为这场起义的模范作用,在印度各个左翼组织都被称为“纳萨尔”。在纳萨尔的旗帜下,云集了名目众多的武装,而他们都致力于马列,武装反抗印度当局。

【2017年,在纳萨尔巴里地区街头张贴的纪念纳萨尔巴里起义50周年的海报,在大吉岭很多地方,邦的影响力非常弱】

纳萨尔运动主要活跃于印度广大农村地区。自正式发起以来几经沉浮,曾经多次发生矛盾,一度陷入低潮,但运动的核心指导一直没有改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印度国内各阶层矛盾的再次加剧,纳萨尔派“春风吹又生”,逐步成为印度境内规模最大的反抗武装组织。算上各主要派别,据保守估计,整个组织拥有成员5万余名,包括1万名武装人员(被称为“人民解放游击军”)。

与那些边疆和族群问题相比,最让印度当局害怕的是纳萨尔常年活动在印度腹地,势力遍及比哈尔、安德拉、切蒂斯加尔和恰尔肯德等13个邦(而印度总共也只有28个邦)。虽然活动区域多是贫困的农村地区,但基本是靠近印度核心区域。到2018年,纳萨尔武装队伍影响下的游击区或半游击区,加起来近10万平方公里。在有些邦,纳萨尔游击队甚至已经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游击队员可以从村社中走出来,轻松地闯进城市袭击军警和机构,闯进监狱释放罪犯,甚至暗杀要员或贵族,搅得各地一日数惊,寝食难安。他们虽然多次派遣警察与安全部队进剿,都多数以失败告终。近年来声势最大的是2010年4月初发生的一系列袭击事件,其中在切蒂斯加尔邦,与纳萨尔武装交火的印度安全部队几乎全军覆没,76人被当场打死。

【2010年4月切蒂斯加尔邦遇袭事件后,赶到现场支援的当地驻军在收拾被击毙的军警尸体】

古今中外的农民运动都是源自土地矛盾,印度也不例外。2010年发生遇袭事件的切蒂斯加尔邦,其首府拉杰布南450公里处,有一条辽阔狭长的名为丹德瓦达的区域,是纳萨尔最为活跃的地区,被当地人称为“红色走廊”。此地山势险峻,丛林茂密,土地非常贫瘠,是印度最贫穷落后的地区,该地的农民大多是低种姓群体或达利特贱民,向来都处于印度鄙视链的最低端,备受地主和士绅压迫——这给纳萨尔提供非常坚实的群众基础。

随着印度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印度却并没有及时意识到可能的社会隐患并采取措施缓和矛盾,在如切蒂斯加尔邦这样本来贫富差距就严重的地区,农村的土地兼并问题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进一步恶化,当局许诺的土改在当地地主的压力下成了一纸空文,当局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没有辐射进来,上层的穷奢极欲把广大佃户贫农几乎盘剥殆尽,农民大批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沦为流民。因此很自然地成为主张废除种姓,消灭不公的纳萨尔运动的忠实拥趸。纳萨尔成员经常闯入地主庄园,重新分配土地给农民,并以武力手段维持农产品收购价格,维护贫农的权益。

同时,纳萨尔派还坚定地推行男女平等,鼓励男女一同参与劳动,于是有纳萨尔派武装一出现,当地男女老幼纷纷箪食壶浆,夹道欢迎,有如王师一般。而配合地主乡绅进村平叛的警察与安全部队,倒成了我们熟悉的还乡团一样,饱受当地农民的唾弃。

训练中的纳萨尔派武装

在纳萨尔派武装部队中有不少女兵

莫迪领导的人民党上台以来,虽然对外声称要锐意改革,但采取的相应措施(如废钞运动)非但没有取得任何成效,还使得矛盾进一步激化。而打击异己、稳固基本盘虽然对维持自己的支持率十分有效,但极端主义根本影响不了那些尚在嗷嗷待哺的贫苦失地农民。加上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纳萨尔运动又有加速扩张之势。

莫迪显然无心也无力去解决错综复杂的根本问题,那对付纳萨尔派就只能重走前任的老路,即加大打击的力度。但印度能使用的手段却相当有限,在对付点状分布的游击队武装,各邦各地区警署下的警察力量即是主力,但印度警察向来有“对付百姓暴力,对付悍匪无力”的名声,且不论警察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单是他们低劣的装备就让人心惊,其装备的手枪大多还是二战时期定型生产的威伯利MKIV左轮手枪,级别高一些的警官配发勃朗宁自动手枪。除了少量装备的伊莎波尔7.62毫米自动步枪(70年代仿制自英国L1A1步枪),大部分警员执行任务时还是携带二战时期的老古董李恩菲尔德栓动步枪。而在执行日常任务时,印度经常基本是使用藤牌、木棍作为警具,十分缺乏现代化的警用装备,这样的装备水准,对付老百姓还绰绰有余,但遇到有过实战经验的纳萨尔武装,就只有挨打的份儿。

依然装备李恩菲尔德栓动步枪的印度北方邦警察

疫情期间,手持木棍、藤牌上街执法的金奈警察部队

在对付成规模的纳萨尔武装力量时,印度还是要仰仗一支特设部队,即“中央后备警察部队”(CentralReservePoliceForce)。这支部队隶属于印度内务部,在印度建国后不久成立,70年代后迅速扩充,到今日已经扩充至220个营。

这支部队既非军队也非警察,而是类似安全部队的特殊武装队伍,主要任务是应对集体暴乱、武装叛乱及大规模突发事件,可以说自诞生之日起,后备警察部队就是以纳萨尔这样的组织为作战目标的。其人数和战斗力都凌驾于警察部队之上,甚至不逊于常规军队,有人甚至称之为印度的“克格勃”或“盖世太保”。但这支规模庞大的准军事部队,却空有安全部队的名号,没有克格勃和盖世太保那样的效率与作战能力。

手持印度国产INSAS步枪操练的后备警察部队

近年来,随着大批AK系列步枪的印军,后备警察部队的装备水平有了一些提升

后备警察部队的装备水平虽然优于警察部队,但依然有些不堪,老旧的栓动步枪大量配发,自动武器数量多了一些,但除了老式的伊莎波尔步枪外,比较新锐的就是印度自行研制的INSAS5.56毫米突击步枪。这支掺合了苏联AK-47,德国G3,比利时FNC步枪特点设计的步枪,无论是结构设计,弹药保障和可靠性,都存在很严重的问题,而且限于印度军工产业的落后,产量也严重不足,不少警员宁愿捡起李恩菲尔德,也不愿使用这种问题步枪。无奈之下,印度只好从国外再次进口AKM型步枪,以提升后备警察部队的作战能力,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后勤问题,仅步枪弹药就有四种型号,让部队后勤部门叫苦不迭。

至于轻重机枪和其他班用武器,装备状况更是杂乱无章,这样的装备水平很难让部队发挥应有的战斗力。当然武器问题之外,更为严重的是制度因素对中央后备警察部队的制约。这支规模庞大的安全部队,虽隶属内务部,但在具体组织和协调时却政出多门,部队各单位严重缺乏协调,甚至内斗不断,作为原本强调纪律和效率的安全部队,中央后备警察部队居然长期被高缺勤率所困扰,实际能够出动的警员数量往往大大低于政府报备的数据。加上军警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和实战能力非常低下(基层警员居然有不少是文盲),在对付纳萨尔武装时连连扑街就是常事了。

相比之下,原本在印度当局眼里落草为寇的纳萨尔武装,因为其科学有效的训练和丰富的实战经验,无论是基层士兵面貌还是士气,反而更像是一支正规部队。

相关推荐
  • 印媒:印度一士兵在印巴实控线附近意外踩雷后死亡
  • 印度:阿里、华为、上汽都和中国军方有关联
  • 警惕印度的对华战争准备!印方握有偷袭中国主动权
张雷 本文来源:叨叨历史 责任编辑:张雷_NB160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