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美国衰落的问题,要辩证的看;对于美国的乱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美国的一些奇葩行为,要拨开云雾看真相。

一,美国的衰落,只是相对衰落。

美国2019年的GDP是21.43万亿美元,约占世界GDP的四分之一。美国有3.28亿人口,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但人均GDP却达到了6.53万美元,与冰岛,新加坡,卡塔尔这些“弹丸小国”居于同一个层次。

美国修正过后的2018年GDP是20.58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的2019年GDP增量达到了0.85万亿美元。在美国GDP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0.78%,18.26%,80.96%。美国第三产业(主要是金融业)的增加值为17.53万亿,仅此一项就超过任何一个国家的GDP总量。

有观点认为,美国的“产业空心化”严重。可是,美国2019年的制造业GDP是2.2万亿,排在世界第二。比俄罗斯的总GDP还高出很多,且多为高端制造业。其中包括航空航天,化工,半导体,机械制造,军工等。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在如此巨大的基数上,GDP仍然在增长。产业比例符合经济发展趋势。高科技依然发达,制造业高端,金融业坚挺。所以,从数据上无法判断出美国已经衰落。若论衰落,那也是相对衰落。只是相对于其他更具活力的世界经济体而言。

二,相对衰落的美国依然强大

就像跑步一样,如果仍然有“加速度”,那就说明“发动机”仍然正常,也说明仍然没有到达“极限”。之所以看似“很慢”,那是因为有人跑得“更快”。美国之所以给人以“衰落”的感觉,那是因为有新的经济体比美国的增长速度更高。但不可否认的是,新的经济体仍然属于“追赶者”。

从经济层面来说,美国仍然是这个地区上最大的经济体。其GDP的含金量依然最高。现阶段,美国仍然有着在金融领域的优势,其美元体系仍然“强势”。截止今年6月底,美元在国际市场中的占比是40.1%,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超过60%以上。

从教育及科技层面来说,美国先后有30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在世界顶尖的20所大学中,如果按科学贡献度来算的话,美国占了17所。全球十大科技公司中,美国占了8个,英特尔和微软分别控制了全球的芯片及软件基础领域。

从军事领域来说,美国2019年的军费开支是7160亿美元,首次突破了7000亿美元大关,2020年的军费开支预算更是高达7380亿美元。美国本土有738个军事基地,在境外150多个国家有370个军事基地及几十万驻军。11艘航母均是核动力,轰炸机,战斗机,核潜艇均为世界最高水平级别。军事信息领域依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马斯克的“星链计划”虽然是民用的名义,但在将来与美国的军事信息系统“联网”应该是个大概率事件。那样的话,在太空领域,美国仍然会保持绝对优势。也就是说,美国的硬实力依然强大。

三,“乱象”揭示了美国的“本质”,但却与衰落关系不大

近段时期以来,美国有着两大乱象。一是“防疫乱象”。二是种族歧视问题引发的抗议示威及骚乱。

疫情以来,美国的防疫可谓是“乱象丛生”,政令不统一,隔离与复工毫无“科学性”,联邦政府与州之间,州与市县之间,市县与民众之间基本没有有效的协调与互动。导致目前(截止7月17日)美国的确诊病例已达3698392例,死亡141150例。每天仍然以7万左右的确诊病例在增长。

不管是确诊病例还是死亡病例,美国都是妥妥的“世界第一”,确实很恐怖。但是,如果理性的分析,这种状况只是揭示了美国“制度与价值观”的本质,却与美国的衰落关联度不大。美国的疫情蔓延与爆发,与美国现政府在早期的不重视有关,但与美国的制度,与美国民众的生活理念及价值观取向亦有关联。直白的说,如果事情拿回来“重做一遍”,美国也不会比现在的疫情状况好多少!原因就在于美国的制度及价值观决定了美国“抄不成作业”。

疫情下,美国政府仍然“不管不顾”的复工,目的自然是为了经济的不停滞,亦有现政府的“连任需求”。这样的话,必然会多付出一些生命的“代价”。但是,不要忘了,美国有近3.3亿人口,而区区十几万,乃至几十万的死亡病例,对美国的人口比例够不成“疼痛感”。况且,正如一些专家所言,死亡病例多是些“老弱病残”,从西方人不能言明的“价值观”来说,不能否认其“优胜劣汰”的心理。所以说,尽管美国政府会被诟病“漠视生命”,但却并不会影响美国的“硬实力”。

非裔弗洛伊德之死,引发了自1992年洛杉矶骚乱以来美国最大规模的“反种族歧视”问题的抗议,示威及骚乱事件。不过,需要明白的是,在美国,“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也是根深蒂固。这个问题的爆发,确实会撕裂社会,但却未必会影响美国的整体实力。这个道理很简单,那就是,既然原来就有,美国仍然强大了,那就说明美国的强大是另有原因。这场“反种族歧视”抗议示威活动只是揭示了美国的另一个“本质”特性而已。正如美国《大西洋月刊》刊文指出:新冠并没有破坏美国,它只是揭开了美国已经“坏”的一样东西。

四,美国的软实力在下降,但美国的纠缠机制终会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美国的外债已经达到23万亿美元,已经“接近”美国综合实力所能承受的“临界点”。如果美国的债务继续“无节制”的增加,势必会影响美国的美元“信誉”,就会动摇美元的“霸权地位”,随之而来的就是在教育,科技,军事领域的“连锁反应”,那样的话,美国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那样才是美国“不可逆转”的真正衰落。所以,美国本届政府将“减少外债,增收节支”作为了战略调整的“中心”。

本届美国政府的口号是“美国优先”,其实质是美国的“成本优先”和“战略退却”的“自私自利”体现。为了增收和节支,美国本届政府“撕”下了“负责任大国”的“面具”,到处“薅羊毛”,表现的“形式”就是抛弃国际义务“退群”不断,比如说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等。不顾盟友的利益诉求而挑起贸易战,比如与加拿大,欧盟等盟友在关税问题上的矛盾及冲突等。比如放弃“大国责任”,退出人权理事会,教科文组织,世卫组织等国际机构的“行为”。通过这些方式,美国的硬实力可能会在短时期增强,但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美国软实力的绝对下降。比如,美国会有自我“孤立”之感,美国的政治话语权会明显下降等。不过,这同样是“阶段性”的!因为,在“痛”了之后,美国国内的“制衡”力量必然会“逼迫”其进行战略调整。

在探讨美国的衰落问题时,不可避免的会分析美国强盛的原因。不可否认,美国之所以从一个移民国家走向强盛,肯定是有原因的。比如天时地利因素,比如偶然因素;比如对教育的重视,对科技的投入;在国际局势敏感时期的顺势而为,比如在一战时期的“有限介入”,在二战时期的“顺势而为”;在二战结束后对英国金融优势的瓦解,适时的通过布雷顿森林及美元与石油的挂钩建立起了美元的“霸权”体系,利用科技及军工优势登上了“供应链”顶端等因素。不过,也有一个因素不能被忽略,那就是美国“调整与纠错”机制。

在美国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战略性的错误。但是,美国又实实在在的在发展和壮大,美国也有过频临危境的时候,比如1930年代的大萧条就差点使美国“一蹶不振”。但是,美国却又能“化险为夷”。说明什么呢?从反向来说,如果美国一直错下去的话,应该是早已衰败。可是,在看似“跌跌撞撞”中,美国却又一直在发展,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美国国内一直都有一种“制约”力量在逼着美国政府不得不进行纠错。

美国现政府在疫情及反种族歧视抗议活动这两个问题上,搞得美国是乱象丛生。不过,美国国内的“反现政府”声音一直都没有停息。尽管在大战略上目前还没有能够有效阻止美国现政府的“一意孤行”。但美国国内不断壮大的“质疑力量”也使美国政府投鼠忌器,不得不在一些明显错误的问题上“改正”。比如,美国的TCE(移民海关执法机构)在7月6日出台了一个“如果外国留学生继续在线上课的话,将会被取消签证”的规定,刚出台便遭到了美国国内的强烈抗议,美国政府也不得不在7月12日宣布取消该规定。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在国内也并不是“一手遮天”。总有力量会逼迫其“改变”。

美国现政府的“倒行逆施”行为,可能会在短期内增加美国的硬实力。不过,也就不可避免会带来美国软实力的下降。而如果美国软实力继续下降的话,那才会使美国的衰退“不可逆转”。而以美国国内对现政府的制约力量及方式。要不了多久,美国的现行战略就会被“调整”。目前,美国国内力量对现政府制衡的方式主要有三个。一是制度性制约,比如民主党控制的众议院。二是通过11月份的大选将其“选掉”,比如民主党候选人的民调领先。三是依靠媒体及民众声势浩大的舆论压力。试想,在这三个因素的合力作用下,美国现行的错误战略必然会被调整,那样的话,美国也就不会轻易的衰败。所以说,美国只是相对衰落,它的一些“不衰”因素仍在。即便是衰落了,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