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一个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不过是装饰品的包包竟然可以成为挽救公司的关键物品。在热播电视剧《三十而已》里童瑶所扮演的顾佳这一角色的情节让众多观众和网友先是惊讶,随后释然,在大家的讨论和惊讶声中,最后大家都不得不承认这就是当下世界的模样。只是,导演把这个情节更加突出的呈现了出来,因此给了观众心理上的一大震撼。

其实,女生喜欢包,以及喜欢买包在当下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只是,部分女生对于包包的痴迷以及极其极端的心态却越发成为一种心理问题。做为奢侈品,原本的包包更重要的已经不再是它的适用价值,就是拿来装东西,其更重要的作用变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变成了一个女人混得好不好的代言;甚至是朋友圈里互相攀比的工具。以至于,不少男生在面对这样的女孩子的时候可谓不可不怕。

社会上,因为男朋友不给自己买某个名牌包包而分手的女生大有人在,同样,有钱的男人,能买得起名牌包包的男人也从来不缺各种女性追求者。当然,在这里我们并不是指所有的女性朋友,只是针对其中一部分而言,也许,可能是其中的大部分,尤其是年轻女性群体。

一部分人纯粹是因为无聊,或者生活没有太多乐趣的那些阔太太们,她们以购物为乐趣,在购物中获取快乐。她们可以毫无压力的购买以包包为代表的一系列的奢侈品,类似化妆品,衣服等等。她们需要在朋友圈里靠其他人的羡慕和崇拜来获取部分成就感,从而获得快乐,因此,她们极尽所能去寻找或者购买各种限量版的包包,各种定制版的奢侈品等等,以此做为自己炫耀的资本。美其名曰,要匹配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还有一部分人是像剧中的顾佳一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是平时是很务实能干的家庭主妇,并不以此为资本来炫耀,而是注重生活品质,懂得为自己的伴侣分担和解决问题,注重真正的家庭幸福感而不是去炫耀那些虚荣的东西。但是,当她尝试想要进入属于富太太们的圈子的时候,却不得不选择奢侈品包包以及衣服等外在的资本展示才能换得富太太们的认可和尊重,甚至在她们的圈子里是按照资本和包包的好坏来排位。

顾佳第一次由于没有这些外在的东西陪衬,在阔太太们的朋友圈里,她都是被裁掉的那个人,不可不谓现实。第二次,凭借着这些外力的加持,她才算成功入局,有了话语权和出现在朋友圈的资格。所谓,在有钱人的圈子里,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鄙视链。有人说,这是中国历来的文化观念导致的,其实不然。

在中国古代,男人之间也有着包包文化,就是所谓的锦囊。但是这不是靠金钱可以买到的,而是由封建统治者所规定的详细的礼仪制度所来施行的,何种地位匹配何种礼制,都有详细的规定和要求,不可僭越。这与当下盛行的包包文化是迥异的。

当下在国内盛行的这种奢侈品文化是源自于早期西方的宫廷文化流传和引入而来。在中国,有些资本的女性,她们学习西方的优雅和高贵,却并没学得几分,更多的是学会了傲慢与偏见,学会了她们的贵族阶级观念,却没有学到她们的仁慈与美德。尤其是在一些中产阶级家庭,这样的偏见更盛,反而一些好的和美德并没有习得几分,可以说,流传至今的,学到的更多的是糟粕,是那些虚荣的东西,而非美好的本质。

真正高贵的人,是源自内涵和长期养成的素养里自然流露的高贵,而不仅仅是靠外物加持和衬托出来的。如果那些高贵只是靠金钱堆砌出来的,那只是庸俗的,虚假的高贵,真正的公主,即便衣着朴素,她的优雅与美德所给予她的高贵是依旧掩盖不了的。

话说到这里,之所以说剧中顾佳买包的情节来源于生活,之所以它很真实。就是因为,不仅仅是那些有钱人如此,在当下,市场经济的时代里,经济腾飞的时代里,许许多多的人都以这些外物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普通人之间一样存在着这样的攀比,而且,普通人之间的攀比是更残酷和可怕,甚至是扭曲的。顾佳虽然是东平西凑买的包,但是她的出发点是为了解救公司的危机,为了获得订单,而不是为了攀比。她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生活质量,为家庭事业发展出力。但是在当下普通人群体中,更多的仅仅只是为了攀比而攀比,所谓的“精致穷”。有些学生,没有能力,就借贷款甚至不吃饭攒下来的钱只是为了名牌口红或者包包;有些女孩子花了所有的工资只是为了买一身名牌衣服然后找个好看的地方拍照发朋友圈。可以说,剧中的价值观导向还算是正确的,只是不知道有多少女孩会看到正确的一面,又有多少女孩会在继续追逐包包的名利场上越走越远。

如果是你,你是选择做一个务实的顾佳一样顾家,还是做一个精致穷的女孩,做一个朋友圈里的阔太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