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功夫妈咪

这不是教育,是施暴

前几天,看到一个令人十分气愤的视频。

视频中,一个赤裸着上身的男子,手里拿着衣架狠狠地抽打着三个小女孩。小女孩满屏的哭喊声,听着都让人揪心,但这个男子却越打越狠。

这件事情很快冲上了热搜,甚至刚生完娃的章子怡也转发了新闻,质问到:“虐童什么时候可以终止?”

事情已经过去几天了,但这个事件并没有新的进展,这个男子的真实身份还没有得到最终的证实。

不管他是谁,我都想不出来,这三个小女孩到底犯了怎样的错误,他才会如此地下死手。

让人更生气的是,在事实还没有完全清楚的情况下,还有网友“钦佩”这个男子的做法,认为男子的打骂是对孩子的深爱。

一个成年人对三个孩子肆无忌惮地发泄情绪,这不是教育,这是施暴。

父母每一次情绪失控的施暴,都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小时候被家暴的小孩都还好吗?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北大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有1000万潜在受虐的儿童。

冰冷数据的背后,是一件又一件的惨案。

江苏9岁小男孩乔乔因为玩雪,把手机弄丢了,被妈妈活活打死了。

11岁女孩佳佳因为抄作业,被父亲吊在车棚的悬梁上,并用拇指粗的鞭子抽打,最终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西安一对夫妇怀疑8岁的女儿从家里偷钱,顺手抓起拖把、棍子、擀面杖,活活将女孩打死。

……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人间犹如地狱。

而那些幸运从父母的棍棒之下逃生的孩子,一生也都活在这阴影当中。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的话题:小时候被家暴的小孩都还好吗?

超过700个回答让人看得心酸:

养成了讨好型人格;

一辈子自卑,无论有多大成就,都害怕面对父母;

永远处理不好亲密关系;

下意识的打骂自己的孩子……

其中有一个女孩,因为偷偷看小说而被妈妈打到额头破相,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伤疤。

现在的她,不敢谈恋爱,不敢组建家庭,不敢生孩子,因为她害怕成为第二个她的妈妈。

小时候的痛苦经历,不仅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好,反而会成为孩子一辈子都无法愈合的伤口。

正如作家凉炘所说:

“人们以为苦难会让人更为强大。但实际上,大部分人被苦难折磨得不成样子,懦弱,保守,浑身充满奴性。像狗群迁徙一样走在街上,发出快乐的笑声。

真正因苦难而变强大的人,从不认为自己经历过苦难。那些声称从苦难中走出来的人,是脱了人皮穿上囚服走出来的。”

打骂,是家长无能的体现

难道就没有比打骂孩子更好的教育方式吗?

有的,钟南山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

小时候的钟南山也特别调皮,读小学的时候,他把母亲给他的午餐费偷偷拿去买东西吃了。

没过多久,这件事情就被母亲知道,并且母亲很快又把事情告诉了钟南山的父亲。

在钟南山的心里,父亲一向严肃。在事情败露之后,他心想恐怕逃不过一顿打了。

但让他想不到的是,父亲只是问了他一句:“南山,你想一想,像这样的事应该怎么办?”

父亲的话让钟南山懊悔不已,并且认识到了自己问题的所在。

他后来面对镜头时说:“这个感觉比他打我一顿,对我刺激更大。”

一个人只有当他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才会认真地改正。但是打骂往往只会让孩子产生恐惧,而难以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打骂教育,是家长最懒惰最无能的教育方式。他们除了暴力之外,就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去引导孩子了。

需要学习的,不只是孩子

为人父母的我们,不能只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自己却不成长。在孩子一点点成长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学习,而不是只知道打骂。

(1)给自己一个“冷静期”,调节自己的情绪

拿破仑曾说过,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面对一片狼藉的糟糕场面和一个犯了错的孩子,愤怒不仅起不到任何的作用,还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因为此时处在情绪激动中的大脑是“爬行动物脑”,根本无法理性地思考问题。只有让“动物脑”变回“理性脑”,才能避免自己情绪失控。

那么要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呢?

《正面管教》一书中给出了这样的建议:给自己一个“冷静期”。

在这个“冷静期”里,你可以单独待一会,躲进卫生间,或者其他使你感觉放松、安全的地方,总之要离开愤怒的现场。

接着做一组深呼吸,认真地关注呼气和吸气,其他什么都不要想,大脑空白,直到感觉自己没那么激动。

只有让自己从愤怒的情绪中抽离出来,我们才能理智地开始思考,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2)选择其他的惩戒方式

打骂教育,也许短时间内能让孩子老实一点,但时间久了,孩子的心里剩下的只有对你的愤怒和怨恨。

所以不妨换个方式,告诉孩子错在哪里,并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负责任。

一个9岁的重庆小男孩为了买手游装备,偷拿了奶奶2000块钱。

他的父母发现之后,并没有急于打骂,而是让他每天捡废品“还债”,而且规定在还完债之前不能有任何娱乐活动。

孩子妈妈说:打一顿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换个方式,让他体验钱来之不易。

虽然还完债还要“很久很久”,对于父母的这种惩戒方式,孩子也觉得教训很深刻。

在整个过程中,没有打,没有骂,却成为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课。

犯错并不可怕,只要大人合理引导,他们就能得到一个经验或一个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最终都会变成孩子成长的养分。

(3)找到并满足孩子的需求

孩子错误行为的背后,透露的是他们当时想要满足自己的一些需求。当他们的这些需求得不到大人的满足时,就只能以犯错的方式来满足自己。

网上看到很多人的分析,说男子之所以用衣架打那三个小女孩,是因为她们偷偷去下河玩水。

看看最近小孩溺亡的新闻就知道,偷偷去玩水是一件可能危及到生命的事情。也正因如此,有人力挺这位男子的做法,毕竟和生命相比,一顿毒打并不算什么。

可是,这一顿打,或许会让她们短时间内不会再去玩水,但她们想要玩水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

如果明年又有这样的需求,她们会怎么办?她们只会更加隐秘,去更远的地方玩水。

但是如果你满足了她们玩水的需求,比如买一个充气泳池让她们在家里玩水,或者亲自带她们去水比较浅的地方玩。

当她们的需求得到满足,错误的行为也就停止了。这样一来,以后她们再有别的需求的时候,也知道和家长一起商量,而不是背着家长去做一些危险的事情。

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了,打骂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功夫妈咪说:

养育一个孩子,并不是简单粗暴的打骂就能可以了,这是一件需要耐心、爱心的事情。

孩子犯错的时候,就是最考验一个家长对孩子的爱的时候。这份爱,并不是“打你是为你好”的爱,而是一份需要温柔、需要理解、需要智慧的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