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爲什麼印度頻繁與鄰國發生衝突?

“開掛”“神奇”“超級萬花筒”。。。。。。世界給印度貼上的標籤不一而足。對中國人來說,印度這個鄰國也顯得既熟悉又陌生。2020年,在全球各國正全力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之際,中印邊境卻傳來了加勒萬河谷事件的消息。7月10日,中國駐印度大使孫衛東在就當前中印關係發表的視頻講話中強調,中印要做夥伴,不要做對手;要和平,不要衝突;要合作共贏,不要零和博弈;要信任,不要猜忌;兩國關係要前進,不要後退。

2020年正值中印建交70週年 ,《環球》雜誌編輯部選取了普通中國人關心的、涉及印度社會方方面面的約100個問題,邀請印度問題專家、駐印度記者等作答,爭取爲讀者還原一個較爲真實的印度,增進中印之間的相互理解。

近來印度頻繁和鄰國發生衝突,如何看待這種“冒險外交”思路?

近來,印度與多個鄰國關係緊張,這種態勢並非偶然,是近年來印度外交戰略中日益明顯的冒險主義取向的必然結果。

印度選擇“冒險外交”既與其國內民族主義情緒上升、當局欲從中美競爭中漁利的戰略投機等背景有關,也與印度對形勢把控的過於自信和根深蒂固的軍事投機思想有關。

此外,自獨立以來,印度在與周邊鄰國相處時,也曾不時通過強制性外交甚至藉助武力進行威脅和制裁。印度曾多次推遲南亞區域合作聯盟(南盟)峯會的舉行,導致這個地區多邊合作機制發展嚴重滯後。儘管近年來印度“鄰國外交”政策強調其已經準備好接受“非對稱責任”,將向南亞鄰國開放市場且“不求對等回報”,但其行爲偏好並未發生根本改變。

2016年和2019年,莫迪連續兩次缺席不結盟運動峯會,是首位缺席該會議的印度政府首腦。莫迪執政下的印度,會否放棄不結盟外交政策?

印度長期奉行“不結盟”外交政策,國際社會也普遍認爲印度是不結盟國家。但莫迪執政以來,印度政府與不結盟運動明顯拉開了距離。

▲資料圖片:2016年10月15日,在印度果阿,印度總理莫迪(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合作協議和諒解備忘錄的換文儀式上交談。

回顧歷史,印度從未以“不結盟”爲圭臬,而是根據國家利益靈活地在不結盟和結盟之間遊走,且不同時期其“不結盟”的內涵也不同。冷戰時期,印度的“不結盟”是指不在美蘇之間選邊站隊;現在更多是指堅持戰略自主。儘管如此,歷史上印度也曾偏離不結盟運動,走向實質性的結盟。如冷戰時期相當長時間內,印度與蘇聯結成了事實上的軍事同盟。

莫迪政府拉開與不結盟運動的距離,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是莫迪認爲不結盟運動這個鬆散的多邊組織並不能爲印度推進大國利益帶來足夠的支持,他更重視聯合國、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等多邊機制。並且,由於“不結盟”是由國大黨提出的,莫迪所在的印人黨爲拉開與國大黨的距離,極力標榜新主張和塑造新形象,因此避免使用“不結盟”的字眼。

二是近來所謂“中國威脅論”在印度國內升溫,爲了抗衡這個自己眼裏的“競爭對手”,印度當局選擇在自身實力有限的情況下犧牲部分戰略自主,試圖換取來自美國的支持。

按照印度外交部的說法,莫迪爲印度開啓了一個“突破性外交”階段,“在全世界重建夥伴關係”,具體表現如何?

莫迪政府試圖構建的新安全夥伴“朋友圈”由內而外大致分爲三個層次。

核心內圈是對印度國家發展起關鍵性作用的夥伴國家,包括美、俄、日、澳、法,以及除巴基斯坦之外的南亞鄰國。印度着重通過加強戰略協調、防務合作、技術轉讓和打造互聯互通走廊,平衡和牽制地區大國。

中圈是“延伸的鄰國”,即廣義的周邊,是印度跳出“南亞澡盆”,對更廣泛周邊地區施加影響的重要支點國家,包括以色列、伊朗、阿富汗、東盟國家、韓國等。

最外圈是在印度外交戰略中發揮重要但有限作用的,或是潛在的戰略伙伴,主要分佈在印度洋沿岸,包括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坦桑尼亞、塞舌爾、吉布提等。

近年來,將“美日印澳+”集團化,在印度外交戰略中的優先性逐漸凸顯。除了美日澳三個“準盟友”,韓國、越南、新西蘭等也是印度日益重視的夥伴國家。此外,印度重視發展與俄羅斯的關係,看重俄對於印度維護戰略自主、發展軍事實力等的重要意義。歐洲和一些發展中國家也是印度極力拉攏和經營的夥伴國或潛在夥伴國。

印度傳統上將巴基斯坦視爲其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

2月23日,即美國總統特朗普訪問印度前夕,在印度艾哈邁達巴德,安保人員騎的駱駝背上插了美印兩國國旗。

隨着亞太地區地緣板塊重要性的提升,印度在外交戰略上做了哪些調整?

一是加強了與美國在印度洋地區的合作。印度曾經極爲擔心美國趁機介入印度洋事務,但現在開始加強與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合作,試圖塑造所謂“印太”形象。

二是提升了美、日、印、澳“四邊對話”的機制化水平。

三是引導海洋合作議程設置。印度利用東亞峯會、東亞海洋安全會議、環印度洋聯盟、環孟加拉灣經合組織等次區域合作機制,推動海洋合作的議程設置,啓動“印太海洋倡議”,推廣相關行動計劃。

四是推動所謂“印太戰略”軍事化和安全化,此前印度在這方面表現較謹慎,對於澳大利亞希望加入“馬拉巴爾”聯合軍演的要求也沒有答應。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印度在這一問題上的態度變得明確。最近,印美還就加強海上軍事合作達成一些共識和初步合作意向。

印度在主要歷史階段的疆域有何變化,與鄰國的邊界和領土糾紛情況如何?

歷史上的印度因王朝間的戰爭和政權更迭,領土範圍經常發生變化。到了近代,英國對印度採取殖民統治,英屬印度(英印)當局不斷向周邊蠶食和擴張,19世紀中期英國統治下的印度版圖比現在要大,斯里蘭卡(當時稱爲“錫蘭”)、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甚至緬甸都在英印當局的統治之下。印度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後,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也相繼獨立建國。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素有主權爭端。在印巴分治並獨立建國的過程中,雙方爲此還發生了三次大規模戰爭。2019年8月,印度政府宣佈廢除當前執行的憲法第370條,取消此前憲法賦予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特殊地位。巴基斯坦外交部予以強烈譴責,表示將利用所有可能的選項反對印度這一非法措施。兩國間隨即陸續爆發小規模衝突。

印度與尼泊爾也存在領土爭端。1814年至1816年,英印入侵尼泊爾,逼迫尼泊爾簽訂不平等的《蘇高利條約》,尼泊爾根據條約將包括錫金(含大吉嶺)、庫馬盎、加瓦爾在內的將近三分之一的領土割讓給了英屬印度。此後,英印政府繼續蠶食尼泊爾的土地。2019年印度廢除憲法第370條後不久便發佈了新版地圖,將位於中、尼、印三國領土交界處的卡拉帕尼也劃爲印度的一部分,此舉引起尼泊爾的強烈不滿,兩國邊境局勢驟然緊張。

印度和孟加拉國在雙方境內都有飛地,圍繞這些飛地的歸屬和管理,兩國多次發生衝突。兩國對於如何合理分配恆河資源也爭議不斷。

印度和斯里蘭卡隔海相望,存在海洋劃界的爭端。由於保克海峽沒有法定劃界,兩國漁民常因跨界問題發生衝突,漁業爭端是印斯關係的一個重要阻礙因素。

印度政界如何看待自己的“勢力範圍”?

印度政界對印度在南亞地區的地位、影響力和干預力一向自視甚高,突出表現爲冷戰時期對南亞一些國家的軍事幹涉和安全控制,以及極力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和介入南亞事務的“英迪拉主義”。儘管冷戰結束後,印度實行了“古傑拉爾主義”,尋求與鄰國改善關係,但印度政界將南亞次大陸視爲傳統勢力範圍的思路並沒有改變。此外,儘管其實力還無法全面控制印度洋,但一些印度政界人士仍將印度洋看作“印度的洋”。

印度的僑務公共外交活動有哪些亮點?

印度有數以百萬計的僑民生活在斐濟、馬來西亞、毛里求斯、南非、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等國,這些人大多是英帝國時代即19世紀海外勞工的後代。另一些海外僑民則主要是相對富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移民,分佈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後者在所在國的政治圈和經濟界正越來越多地扮演關鍵角色,因此成爲印度軟實力的重要來源。印裔美國人羣體通過遊說美國政客和向美國公衆展示印度積極形象來提升印美關係,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印度開展僑務公共外交活動,已形成自身特色。2000年印度建立“印度僑民高級別委員會”,在2000萬印度僑民範圍內研究印度裔和非居民印度人對印經濟、社會、技術發展的作用。2004年改革公民資格要求,放寬管理印度公民旅行和居留的法律制度。印度政府和民間機構與印裔美國人社區密切聯繫,促進了印美和解。美印政治行動委員會的遊說對於美國國會通過印美核協議至關重要。

在國際社會,印度籍外交官“存在感”強嗎?

近年來,印度外交部門每年平均招收30-35人,目前在193個駐外使領館和其國內外交部任職的外交官共約850人。印度外交官在對外溝通、議程設置和外交談判上的能力都比較強,因此在國際組織中較爲活躍,但外交人員不足的問題正阻礙莫迪尋求擴大全球影響力的計劃。印度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其外交官數量僅相當於擁有500萬人口的新西蘭。

雖然印度外交官人數不足中國的三分之一,但副部級大使數量卻兩倍於中國。印度有差不多30個副部級大使職位,這對於外交官來說,意味着更多的晉升機會。

印度的世界級“大國夢”能實現嗎?

印度努力爭取大國地位的意圖是明顯的。尼赫魯在其著作《印度的發現》中曾說,“印度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什麼都不是。”尼赫魯試圖向公衆傳達的信息是,印度註定要做一個世界級大國。

具體來說,印度將其“大國夢”的實現與否寄託在幾個重要機制的成員資格上。

印度一直沒有停止遊說聯合國安理會“五常”國家,並與其他相似訴求國家聯合起來,目的就是要成爲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又比如,印度追求核能力,卻遊離在正式核國家之外,未簽署《核不擴散條約》卻尋求美國等西方國家對其加入核供應國集團的支持,其內在動力就是要成爲世界性大國。

莫迪作爲一個強勢政治家,自然不會放棄任何一次可能的機會來增進印度的全球利益。不過,要真正實現“大國夢”,印度還面臨很多不確定因素,自身實力上的不足則是制約其成爲世界級大國的根本阻礙。

(作者系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副研究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