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此低调的她,何以成为侗乡第一寨

肇兴侗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乡第一寨”的美誉,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2007年又被《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共同评选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

尽管获誉颇高,肇兴侗寨依然养在深闺人未识。或许正因为如此,它并未过度商业化,始终不骄不躁,安逸得像一处世外桃源。

其实,关于古镇同质化的问题,就像如今的网红脸一样,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特色的却百里挑一。尤其是看过了不少古镇之后,竟然患上了“脸盲症”,天南地北傻傻分不清楚。

窃以为,到古镇一游,不仅仅是用眼睛观赏风景,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颜值决定能否吸引到游客,内涵决定能走多远”——一座古镇的人文底蕴决定了其气质,也是独立于其它古镇的魅力所在。即便是引入商业模式,也不能将这种特色抹除。

握有一手好牌,更应做好顶层设计,高度重视文化生态和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以保存原有风味为基础,完善各方面的功能设施,通过搭建展示本土特色的平台,弘扬当地的民俗文化,为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

作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肇兴侗寨自然不存在上述问题,以其鲜明的特色著称于世,寨子建于山中盆地,整体呈船型,四面环山,两条小溪汇成一条小河穿寨而过,河面跨有有六座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又因附近花木繁茂,当地人呼之为“花桥”,乃是侗族建筑三宝之一。

风雨桥既可供行人遮风避雨,又可兼作寨门,更是村民游息聚谈之所。每逢盛节,外寨亲友来会,全寨人齐集桥头,盛装出迎,唱栏路歌,奉敬客酒,赛芦笙舞,显示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其实,风雨桥除了具备实用功能外,还有着丰富的文化隐喻,构成了侗族宇宙论图式中的一个要素。

风雨桥在侗族观念中是沟通阴阳两界的“生命之桥”和护寨纳财的“福桥”,因此不吝雕琢修饰,使其集亭、塔、廊、桥为一体,壮丽辉煌。风雨桥这种超越了实用和美学的建筑,实际上是侗族具体地表现风水观念的一种文化操作!

凉亭,顾名思义,多建于山坳或路旁,以供行人乘凉歇息之用,亦是侗族建筑三宝之一。

在侗族人民心目中,凉亭不仅是遮阳避雨的场所,更是互相交流生产经验的地方。

凉亭全为杉木结构,上盖青瓦或杉皮,亭内两柱之间横穿木枋以代长凳,时有地方达士文人为之撰写对联或画上山水、花鸟等,并时常用五颜六色的油漆粉刷一新,给人以舒畅的感觉。

当然,最有名还是鼓楼,放眼全国侗寨都是凤毛麟角,一个寨子就有五座鼓楼,分布在寨中五团,依次为“仁团鼓楼”、“义团鼓楼”、“礼团鼓楼”、“智团鼓楼”、“信团鼓楼”,因而被誉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

传说三国之时,诸葛亮南下平叛作战,曾扎营侗乡,为方便指挥,在营寨中修筑高亭,内置铜鼓,以鼓声传令,遂流传成为鼓楼。

鼓楼又称“罗汉楼”,埋巨木为中心柱,建成塔形“独角楼”,矗立于侗寨之中,立地顶天,成为侗家人的精神象征。

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这充分表现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鼓楼之所以占据侗寨的中心位置,乃是因为它是一个神圣的空间。鼓楼的神圣性首先在于它风水意义上的特殊性:侗族人建寨时鼓楼的安放有“点穴”的意思,就像侗族歌谣中唱的那样“鼓楼建在龙窝上”。

不仅如此,它还有着多层的神圣含义。鼓楼是一幢空洞的大屋子,除了火塘、板凳、木鼓之外,里面空空的没有任何家具,不作任何私人性的日常用途。平常不用的日子里它就空闲着,人们可以随便地自由进出。而鼓楼的闲置状况恰好表明它同琐细的凡俗的日常生活保持着一个疏离的立场。从礼仪上说,大器是不可轻易使用的,所以鼓楼总是在有特殊事务的时刻才会正式启用。

时至今日,鼓楼已成为吉祥的象征、兴旺的标志,由全寨人集资修建,既是寨里集会议事、订立款约、处理问题的会场,也是寨里群众工余饭后休息活动场所。

民居同样颇具特色,均为一色的青瓦木楼,多数已逾数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历史,古朴自然,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依山傍水的吊脚楼,巧夺天工的风雨桥,高大雄伟的鼓楼,古朴神秘的边寨风光与青山秀水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意象悠远的水墨画卷,岁月静好,流年无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