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而且也是唯一延續到現代的古文明,璀璨的文明史留給當今中國人一筆豐厚的遺產:我們能夠理解自己古人留下的文明遺產。不像埃及人、伊拉克人和印度人一樣,他們只是這片土地上的後輩,五千年前的古老文明只不過是這片土地上的前人的歷史而已;但對於我們來說,中國這片土地上的古老文明,是我們民族記憶的開端。

不過,畢竟歷史太久遠了,所以有些古籍即使是我們的祖先寫的,現在我們看着都是光怪陸離,比如這麼一本書,中國人都聽過,但應該並不特別清楚這到底是本啥書,這本書就是《山海經》。

《山海經》這本書啊,很好讀,對於青少年來說,很容易讀,連魯迅先生都在《阿長與山海經》中懷念自己的童年時,都回憶到自己童年時對於這本書有着很濃厚的興趣。

那這本書到底是講什麼的呢?其實,到現在大家也不完全確定。

中國古代對典籍有四部分類法:經、史、子、集,但《山海經》的分類一直有爭議,或視爲山川地誌(史部地理類),或視爲博物之書(子部小說類),到了現代,基本認爲這大體是“神話志怪”書籍。

《山海經》究竟是什麼時候寫的?最早記載山海經一詞的文獻,是在《史記》中:“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但司馬遷未提及作者是誰,有人認爲是上古唐禹、伯益由治理洪水的緣故,至九州各處“命山川、類草木、別水土”,又紀“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

但這個神話色彩實在太重了,後面有人發現,《山海經》中出現郡縣名,又有夏禹以後史事。所以說是上古的肯定不對,朱熹、胡應麟等認爲《山海經》成書於戰國末期,是戰國好奇之士所做。清朝學者畢沅主張其“作於禹益,述於周秦,行於漢,明於晉。

所以,現在基本認爲,這本書其實並不只一個作者,甚至不是一個時期寫成的,是由不同時代、不同作者,長久累積而成的集體成果,最早的資料可能確實非常早,要到夏代,但晚的資料呢?可能到漢代纔有。

那《山海經》寫的究竟是神話還是歷史?

首先神話成分肯定有,女媧造人神話、射日奔月神話、黃帝蚩尤之戰神話、西王母神話、桑蠶神話、夸父追日神話、精衛神話、刑天神話等。這些都是神話,但可能反映出上古中華先民的世界觀,傅斯年,認爲《山海經》與〈天問〉中記載的神話故事是原初民族之世界觀,保存了質樸心靈的古代史料,這些傳說可能是最初在民間以口頭形式傳播,歷經流變和二次創作,最終形成了文學作品。

《阿長與山海經》,魯迅先生的名作

那麼,《山海經》有沒有史學價值呢?

這個就有爭議了,《山海經》總體是志怪小說,是很神奇的,但是古代人的一些腦洞也不完全是憑空想象,有些他們也是根據自己的認知寫的,所以《山海經》裏的山川形勝,是不是真的有歷史地理價值呢?

有些人就認爲《山海經》有遠古地理的探勘紀錄的色彩,其中包括一些遠古氏族譜系,祭祀神名,是一本具有歷史價值的著作,有很珍貴的地理價值,不過,由於古今地名大多不同,再加上古人對方位道里勘定不甚精確,所以很多內容已失考。按歷史地理學界的權威譚其驤先生研究,全部《山經》共載有447座山,其中見於漢晉以來記載,可以確切方位者爲140座左右,佔總數三分之一弱。這140座中的半數屬於《中山經》,半數分屬於南﹑西﹑北﹑東四經,而極不平衡。對今豫西﹑晉南﹑陝中地區的記載最爲詳確,離這地區越遠,越疏略差謬。

古代朝鮮人甚至通過《山海經》來認識世界

也就是說,《山海經》很可能是有創作中心的,而這個中心地區,正好也是古代中華文明核心區,所以《山海經》可能能側面反映出時人的地理認知水平。

除地理外,《山海經》也對於自然科學,民俗等也有涉獵,其內容非常全面,涉及了古代神話、地理、動物、植物、礦物、巫術、宗教、歷史、醫藥、民俗及民族各個方面的內容,是個大雜燴。

關於《山海經》還有一個冷門的知識:這本書是一個國家和國家的名稱來源處,這就是“朝鮮”。“朝鮮”一詞最初就來自《山海經》,其早見於中國古籍《山海經》〈海內經〉:“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朝鮮”。

《山海經》中關於這個的記錄到底是指什麼呢?尚不得而知,可能是某個部落,也可能單獨只是傳說,但後來中原勢力滲透進半島後,就用“朝鮮”來稱呼“朝鮮半島”,一開始僅僅限於北部,後來延伸到整個半島。

而古代半島居民慕華思潮很重,所以一直也把“朝鮮”當作自己國家的雅稱,一直到最後,成爲國家的正式國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