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公元1142年的元月,华夏大地上发生了一件千年难遇的怪事:帝国的皇帝和大臣千方百计,拿出浑身解数,采取悄无声息的方式,终于把自己最强的将军杀死于诏狱之中。而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换取敌国的谅解而争取所谓的可贵之和平!而当时的情况是,这个将军和他的军队已取得正面对敌的战略优势,并在敌后取得义军策应,收复河山指日可待。

中国人不会忘记,这位皇帝叫赵构,这位大臣叫秦桧,而这位将军的名字叫岳飞,后人追谥忠武,封颚王!

岳武穆

如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不敢说历史上绝无仅有,但一定是极其罕见的!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帝国官方的解释是“罪名莫须有”,当然这是无耻者的答案。那么真实的原因是什么?一切还得从那个寒冷的冬天说起:

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公元1142年),一个寒冷的夜晚,负责看押岳飞的一个牢头无意间与岳飞闲聊:“既然皇帝决定把您下到重狱,就绝对不会再放您回去!”

一语成谶也好,一语中的也罢,牢头的无意之语却恰好道出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皇帝和自己最强悍的将军一旦反目,就绝对没有再和好的那一天。几千年封建史,几乎没有例外。

一、元凶

要讨论岳飞之死的根本原因,前提是找出把他置于死地的元凶,否则难免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之误。有人说,岳飞之死,秦桧是元凶。因为他贪图富贵、嫉贤妒能,因为他本身就是金人派到南宋的奸细,所以对岳飞,他必欲除之而后快!

对于这个观点的论据,笔者深度认同,举双手拥护,但唯有一点不敢苟同,那就是论点!岳飞之死的元凶是谁?直白讲就是谁在岳飞之死这件事情上起主导作用?

秦桧

秦桧够格吗?在导致岳飞之死这件事情上,大汉奸秦桧的确是主谋,也干得最卖力,也是他说出了那句遗臭万年的三个字——“莫须有”。但必须要指出的是,岳飞当时是南宋三大将之一,是帝国最强兵团“御营后护军“的统帅——支撑帝国大厦的最强支柱。要处死这样的人物,以秦桧一人之力,尽管他已经是一人之下的宰相,但似乎少了点什么?是的,皇帝本人的意志。没有皇帝的首肯,宰相主动废掉在外带兵的主将,这不是揽权,而是赤裸裸的谋反。显然,秦桧还不够格。

岳飞之死,宋高宗才是背后主谋,整个事件的元凶。

赵构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宋廷一纸命令宣判岳飞死刑:“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这是宋廷的命令。必须补充的是,在此之前宰相秦桧呈给赵构的判决书是“岳飞私罪斩”“张宪私罪绞”“岳云私罪徒”。但是,当这份判决书经赵构批准后,出来时稍微改动了一下——“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交防护。”

请注意“初审”和“终审”有几处差别,改岳飞由“斩”为“赐死”,改岳云由“徒”(流放)为“依军法施行”。

赵构要给岳飞一个“漂亮”的死,但却要岳云也跟着去。简单总结,赵构不仅要岳飞死,而且要让他的儿子也死,一点余地都没有留。老牢头一语成谶,皇帝真把事情做绝了。白纸黑字,赵构想赖都赖不掉!

二、比“莫须有”还冤

岳飞之死,千古奇冤,“莫须有”的罪名更是让天下愤愤不平,几百年后人们把那几个无耻的人塑成铜人,长长久久地跪在岳王墓前,即便如此也难以完全消除人们心中的郁结。关于岳飞之死的根本原因,近来流传于坊间的一些说法却更让人气愤,一些所谓的“愚忠”说、“情商”说很有市场。比如有人说岳飞动辄声明要迎回“徽钦”二帝,赵构当然不会舒服。事实真是这样吗?岳飞的政治智慧真是如此不堪吗?其实这样的分析让岳王爷比背负“莫须有”的罪名还要冤。

很难想象,一个仅有武艺而不懂人际的人能从一介平民干到顶级将领。岳飞其实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他不仅拥有高超的政治智慧,而且也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方面比一般人都要高。

中兴四将

岳飞是从基层干部一步步上升的,刘光世、张俊、韩世忠无论资历还是军阶都比他要高。当岳飞履历战功,一步步超越这几位时,难免不遭受嫉妒。为此,岳飞看到眼里,记在心里。怎么办呢?他决定送礼。是的,完美无缺的岳飞也是要送礼的。这不是道德滑坡,更不是行贿自污,而是顺人心。在传统的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本就是沟通感情的有效方式,文武双全的岳飞当然不会不知道。他不仅送,而且捡最好的战利品送给自己的老上级,自己虽然不爱财,但不能不送礼!

对于岳飞动辄要迎回二圣的说法,则更是天大的误会。岳飞的确说过迎回二圣的话,但一定要弄清时候,事实是自从宋绍兴五年(1135年),宋徽宗赵佶死在五国城之后,岳飞就在任何场合、文字中绝口不提迎回二圣的事了。当时金人搞阴谋,准备把钦宗的儿子送回开封另立宋朝,这样明显的伎俩,岳飞当然看得出来。不仅如此,他还主动上书赵构,坚定立场表明态度:

在岳飞绍兴七年(1137年)的一份奏章里,有这样的文字——“……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归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之忧,臣之志愿毕矣。”

迎回太上皇帝梓宫,目的是让宗庙安宁,使“陛下”您高枕无忧。注意这里的用词,迎回的是太上皇梓宫,梓宫就是棺材,面对的是陛下您本人,多么明白的词语。在外患内忧纷扰之下,这不是赤裸裸地表忠心又是什么?说岳飞“情商”低,没有“政治智慧”的观点,要么是无知,要么就是别有用心。

三、到底为什么

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岳飞的悲剧?命!

我这里的“命”,不是宿命论,更不是哗众取宠的噱头,而是指主客观因素的集合。岳飞之死的根源就是当时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赵构的轨迹

靖康时代,赵构是康王,也是九弟,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当皇帝都跟他无关。因此,这人的成长过程、接受的教育、经过的历练,没有哪个方面为当皇帝做好了准备。造化弄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对于赵构这个没有准备的人,却被机会砸中了,这是他的幸运,也是民族的悲剧。

在宋徽宗众多的儿子中,赵构是最不被待见的,因为他的母亲最早只是一个婢女。地位底下,这从根子上为赵构植入自卑的心理,并在日后常年的对金斗争中表现十分突出,因为他从根本上就不相信自己,当然就更不会真正相信自己的将领。

赵构当上天下兵马大元帅,继而当上皇帝,不是他能力超群,而是只是他这么一个宋室血脉还有自由。尽管有自由,金军在靖康年间的战斗力、破坏力还是给赵构留下深深的烙印,以至于不敢正眼瞧看北方。

宋廷宗室

金人搜山捡海,满世界追杀他这个独苗。赵构逃出一片天地,心里是暗自庆幸的,终于可以歇口气了,在他内心,歇口气,在自己的土地上享受人间安逸,哪怕地方小点,地位低下一点都没什么,总比到处逃亡好吧!悲观主义思想充斥他的内心,对打赢战争毫无信心。北伐?万一失利了呢?那就又得逃命,那样的生涯太悲惨了,他不想要,太可怕了。议和吧,失去点土地不算什么,半壁江山已经足够。

这就是德不配位、志小才疏、蝇营狗苟的赵构的内心。遇到这样的皇帝,“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能有什么好下场。换句话说,赵构配不上岳飞!

2.诡谲的形势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和平,也没有永恒的战争,决定战与和的永远都只是统治者的利益。尽管赵构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深度怀疑,但是岳飞、韩世忠、刘琦等中兴将领已经一再用事实证明,金人并非不可战胜,有时候金人也很脆弱。当岳飞剑指开封,连结河朔时,他的内心一定是汹涌澎湃的。但是,赵构怎么想呢?秦桧怎么想呢?完颜宗弼(金兀术)怎么想呢?

宋金之间的战争打到绍兴十一年这个年头,两国之间的战力和国力对比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很像北宋和辽国签订檀渊之盟的那情况,你吞不下我,我也打不过你。既然这样,大家何不坐下来好好聊聊,谈个好价钱,成交!既然宋辽可以维持百年和平,宋金为什么不可以呢?此时的赵构仿佛宋真宗附体,缔造伟大友谊,自己也可以是一代英主。

金军铁浮图

金兀术从来都是一个狡诈的人,其政治权谋的能力甚至超出军事能力,正是因此他才会一举斗倒对手,诛宗磐、宗隽,解除挞懒兵权,掌握金国军政大权。金兀术从来都是一个主战派,对于南边这个汉人国家,他发自内心就是主张从物理上消灭的。之所以也有讲和的时候,那也只是因为打累了想歇歇,或者是“避敌锋芒”,而这个时候的锋芒还能有谁,只能是岳飞!

于是有了这一幕:《宋史-岳飞列传》记载兀术遗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

这样一来一切都好说了,一方不想打,一方打不动了,双方一拍即合,签合约!只是北方的要求里多加了一条——杀岳飞。赵构很满意,渴求的和平终于到来,歌舞升平岂不快哉!只是他没有瞧见,不远处金人阴冷的笑容中还挂着一丝狡黠的目光。

3.卑鄙的心理

岳飞为什么一定要死,这源自于赵构以及他所代表的那群人偷安、怯懦、阴毒心理。

岳飞很“另类”。岳飞这样的将军跟同时代的人很不一样,他不仅战力超群而且很有操守,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在兵荒马乱的时代,这本身就是“另类”。跟这样的“另类”一起,让赵构怎么想?倒不是说其他人都一定贪一定腐,但至少别太“另类”吧。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问题:吴玠同为抗金名将,到了晚年却兴趣转移,贪图享乐不说还爱美色,生活十分安逸,曾经还送美女给岳飞,结果被严肃拒绝。这样的人反而始终得到赵构信任,恩宠从未衰减,吴死后被追封涪王。

宋代生活

岳飞也不怎么听话在对外政见上,岳飞跟赵构不在一个频率上,尤其是对金战略,前者是主战,后者根本上是主和,因而在讨论国策时显得不太“听话”。但是必须说明,“不听话”的问题在南宋并非大问题。论“不听话”,刘光世才是最不听话的,赵构让他出征他玩消失,赵构让他停他偏要行,但是呢?刘光世罢职后反而锦衣玉食,享受快乐人生。可见“不听话”并非原罪,不至于死。

另类!”“不听话!,这些都是岳飞之死的必要条件,但还不充分,除此之外还有一条最重要的——“非嫡系翻看南宋那段历史不难发现,赵构身边的近臣有一个特殊的规律,既谁最先向他靠拢,谁就更得恩宠。

还是靖康那一年,赵构突然变成天下兵马大元帅,天下英雄都向他靠拢。南宋四大将中,张俊最先报道,赵构很高兴,直接任命他为元帅府后军统制,并且一直牢牢掌握军界第一把交椅,即使在岳飞最巅峰的时期也难以超越。刘光世第二个到,地位也很特殊,仗打得再滥,再不听话,也不影响赵构对他的信任。这两个算第一圈层,绝对“嫡系”!韩世忠第三个到,晚是晚了点,但表态很积极,一来就建议赵构当皇帝,而且还救过赵构的命,所以后来即使因为政见不和而失宠,赵构也没有夺其性命,算第二圈层。岳飞就比较复杂了,他这时正在北方和金军打得热火朝天,连和赵构见一面的机会都没有。虽然最后也来了,也表态了,但是始终没有进入赵构的内心,顶多算第三圈层,弄不好只能算“圈外人士”,所以他就…

岳飞

好了,说了这么多,想说的更多,勉强用一段话总结:岳飞之死,赵构是元凶,秦桧是帮凶!时势造英雄,岳王爷生逢其时,但却未遇其人。岳王爷悲剧的结局难掩其千年难得的综合才能和人性的光辉。相映之下,赵构以及被塑成跪像的那几个则显得更加的猥琐和不堪!公道自在人心,锦衣玉食只是浮云,老百姓的口碑才能永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