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节目中,心理专家李子勋问了王朔这样一个问题:孙悟空、哪吒和匹诺曹,请选一个你喜欢的来形容你与母亲的关系。

王朔选了哪吒,理由是:我选哪吒,是他父亲不问青红皂白让他死,他说你不就是生我吗?我把我的生命还给你。我喜欢这个,我不欠你行吗?你们对我有什么权力呀?

李子勋说:你与哪吒,后期都有一份痛苦与恨在内心。这似乎触动了王朔,眼泪随之掉下,还让主持人递纸巾。

王朔还曾用“我姓王,她姓薛,难道我们是为贾宝玉翻脸”来调侃他们母子的关系。他责怪母亲,“你对我好过吗,我最需要人对我好的时候你在哪儿?”

纵横江湖,所向披靡的王朔,一直困在自己与母亲的关系上而无法和解。究其原因,还是要追溯到小时候,从一岁半就开始在保育院过,过两三个礼拜才回一次家,直到十岁才离开保育院。

“我是在群宿环境中长大的,很长时间,我不知道人是爸爸妈妈生的,以为是国家生的,有个工厂,专门生小孩,生下来放在保育院一起养着。”王朔说。

从小与父母过早分开,导致他既缺母爱,又缺父爱,尤其是母爱的缺失,让王朔对这个生存世界充满怀疑,以致他总是怼天怼地,十分叛逆。

王朔母亲在节目中说,这么多年,王朔甚至没有和她合影,从童年到少年到中年,王朔的狂躁性格是她造成的,并影响了他一生……

他们之间矛盾的形成,说到底,是王朔没有感觉到父母的爱,是不被爱。然而王朔父母那一代人,恰恰又是最不会表达爱的人,打是疼骂是爱最适合他们。

在《致女儿书》中,王朔描述自己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玩,听到父亲的吼声,“那喊声真能叫人全身血液凝固。”

小时候被父亲吓怕了,王朔有了自己的女儿后,就说:“我干吗不对她宽容?我干吗要对她严厉?我希望她干吗呀?我什么都不希望她。我希望她快快乐乐过完一生,我不要她成功。我最恨这词儿了!”

他尊重和理解女儿,把她“当个人”,像他曾经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对自己做到的那样。

现在,王朔的父亲和哥哥已经过世多年,和母亲也早已达成和解,母亲也在她自己的书中说出了几十年来都不肯开口的几个字:妈妈永远爱你!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王朔属于后者。这些年来,王朔到处”得罪“人,他批评金庸,骂余秋雨,骂张艺谋,但是他骂起自己来,更狠,更不客气,比骂起别人来更加得劲。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王朔是个矛盾体,一边骂人一边自责,他把骂人当成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他用全身的刺来包裹自己的柔软,世人只看到他满身的刺,却没看到他内心敏感的柔软。

在《王朔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的刺,也可以读到他的细腻和柔软。179元,全六册,可以让我们走进王朔,感受当代文坛不一样的文风。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链接购买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