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尔湖的面积不算很大,但是淡水资源却超级丰富,占到了地球淡水资源的20%。贝加尔湖远离大海,却生活着不少海洋生物,比如海豹、鲨鱼。作为一个淡水湖,贝加尔湖的这些海洋生物从何而来呢?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要先了解贝加尔湖是怎么形成的。

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和伊尔库茨克州境内,总面积3.1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平均水深730米,最深处达1637米。贝加尔湖是世界上容量最大的湖泊,湖总容积达23.6万亿立方米,占到了地球淡水资源的20%,比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北美湖大湖区的淡水量还多,超过了整个波罗的海的水量。

作为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的水生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是俄罗斯最重要的渔场,这里生活着2000多种特有的淡水湖生物,值得一提的是,贝加尔湖虽然是一个淡水湖,远离大海,却生活着大量典型的海洋生物,比如海豹、龙虾、鲨鱼、海螺、海绵等,其中光是海豹,在贝加尔湖就有多达四种,分别是北欧环斑海豹、髭海豹、环斑海豹和贝加尔湖海豹,如此多的海洋生物集中在一个远离海洋的淡水湖里面确实令人感到奇怪,这些原本生活在海洋里的生物是如何进入贝加尔湖,在漫长的物种演化进程中又如何适应了淡水环境?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先了解贝加尔湖是如何形成的。

贝加尔湖在地球形成已经有数千万年的历史,它是怎么形成的,国际科学界存在两种观点:

地壳运动形成说

这是由前苏联科学家维列夏金根据古生物和地质方面的材料而推测的,大约在中生代侏罗纪时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曾有一个浩瀚的外贝加尔海,在距今约2500万年前,南亚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互相发生碰撞,引发了强烈的大地震,位于贝加尔湖以东地区的地表逐渐隆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内陆湖泊,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贝加尔湖。随着雨水、河水千万年来的不断注入,原本奇咸无比的海水逐渐转淡,形成了今天的纯淡水湖泊。

但是这种说法也遭到了部分科学家的质疑,因为从贝加尔湖钻井取出的岩芯样品中并没有发现任何关于中生代的东西,因此也有部分科学家大胆推测贝加尔湖地区长期以来一直都是陆地,是在地壳断裂活动中形成的断层湖,从而否定了贝加尔湖的海洋生物是海退遗种的说法。

地球膨裂说

这个说法更加大胆,说的是地球形成后不久(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大约在39亿年前,当时整个地球都被海洋所覆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水球,海洋深度达到1.2万米。5.2亿年前,地球发生了大的膨裂,在剧烈的膨裂运动中,大量的海水流入地壳的裂缝,之前被海洋淹没的大陆因为海平面的下降而逐渐露出海面,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些海洋生活就留在了大陆上低洼地区的湖泊里。这个时候的贝加尔湖,湖水是咸的,经过亿万年来雨水、河水的注入,原本的咸水逐渐被稀释冲淡变成淡水,而那些原本在海水咸水中生存的海洋生物,在亿万年的生存过程中也逐渐适应了贝加尔湖的淡水环境,所以,便不难理解贝加尔湖里面为什么会有海豹、鲑鱼等原本属于海洋的生物。

两种说法各执一词,但地球膨裂说太过于大胆超前,其过程犹如科幻片般,缺少严谨的科学依据,因此绝大多数人都比较认可地壳运动形成这一说法。贝加尔湖的海洋生物不是原生生物,他们原本生活在一个叫外贝加尔海的海域,现今的贝加尔湖水域在2500多万年前是一块陆地,随着南亚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强烈碰撞,引发了强烈的大地震,位于贝加尔湖以东地区的地标逐渐隆起,而外贝加尔海的海水便不断涌入,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随同这些海水注入的,还有大量的海洋生物。随着千百万年来雨水和其他河流淡水的不断注入稀释,海水逐渐转变为淡水,这些遗留在湖中的海洋生物也适应了淡水水域的生存环境,所以形成了如今贝加尔湖独特的海洋生物群。

贝加尔湖是生物和淡水资源极为丰富的湖泊,是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湖泊曾长期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古代明确记载贝加尔湖地区的古籍就是《汉书.苏武传》,苏武当年一个人在贝加尔湖(当时叫北海)附近放牧十几年。1996年,贝加尔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自然遗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