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仁法师

导读:有人留言说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总是会大发雷霆,但是事后又往往后悔不已。其实,生气只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而已,读完这个故事之后,也许你就会明白个中道理了。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中年妇女,她的脾气很是暴躁,时常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发雷霆。

事后,她也常常后悔不已,只是一对境处事时,她又控制不住自己。

最后搞得大家都对她退避三舍,人人见到她掉头就走。

为此,她感到十分苦恼。

有一位邻居老太太见她终日愁眉不展,于是感到很不忍心,就好心地对她说:“我听说附近山上的庙里有位高僧,精通佛法,度人无数,你不妨请他指点一二,或许他可以解决你的疑惑呢?”

妇人听了老太太的话,心生燃起了一丝火苗:“对啊,我为什么不去试试呢?”

于是,她来到了山上小庙中,找到了那位高僧。

妇人看着眼前慈眉善目的高僧,心中忽然有一丝莫名的心安。

她慢慢道出了自己的来意,希望可以得到高僧的开示。

但是,高僧在静静听完她的陈述之后,就示意她跟着自己进入了一间禅房,让她进去之后,就把房门锁上,转身离开了。

妇人原本以为从高僧那里可以听到一些安慰自己的话语,没想到高僧不但一句话没说,还无端端把自己关在这间看起来有些阴森森的禅房中。

她的怒火在这个时刻,开始爆发了。

她在禅房里面破口大骂,震得屋顶上的瓦片都有些松动,瑟瑟掉土下来。

但是,无论她怎么骂,高僧总是不加理会。

骂了半天之后,妇人口干舌燥,声音嘶哑,再也骂不动了。

她软言哀求高僧放自己出去,但高僧还是不予理会。

过了很久很久,禅房中隐隐传来妇女低低的哭声。

这时,沉默了许久的高僧在禅房外淡然问道:“你还生气吗?”

妇人一听高僧发问,于是没好气地回答道:“气!当然气,我气我自己怎么这么蠢,竟然听信别人的话,傻乎乎地跑上山来,想要得到你的指点,却被关在这破屋子里半天出不去!”

高僧在门外叹息一声,然后说道:“你连自己都无法原谅,又怎么能够体谅别人的心呢?”

又过了好一阵子,高僧又在门外问道:“你还生气吗?”

妇人幽幽地说道:“不生气了。”

高僧问道:“为何不生气了?”

妇人懒懒地说道:“生气?有用吗?我又出不去。”

高僧摇头叹息道:“现在的你,其实更为可怕,因为你把气都压缩在了一起,现在一旦爆发出来,将会比以前更为可怕。”

过了许久之后,高僧又问了妇人同一个问题。

这时,妇人无所谓地说道:“不生气了,因为你的所作所为根本不值得我为你生气!”

高僧说道:“你生气的根源还在那里,你终归还是没有从气的泥淖中挣扎出来,还依旧是气的傀儡。”

又过了很久,妇人百无聊赖地问道:“师父,你可以告诉我:气,到底是什么吗?”

她刚问完这个问题,门嘎吱一声打开了。

高僧出现在禅房门口,手里拿着一杯热腾腾的茶,然后当着妇人的面,缓慢又坚定地把手中的茶水倒在了地上。

看着洒落在地上的茶水,妇人的心仿佛打开了一扇门,心中的愤懑和烦恼,登时不翼而飞了。

原来,气,看不见,摸不着,根本就是无来由的。只要把握好自己的心,又哪里来的气呢?

所谓的气,只是庸人自扰罢了。

如果事情没有做好,那就先静下来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错,找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就好。

对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大发脾气,根本就不会让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而如果冷静下来,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却可以亡羊补牢,挽回不必要的损失。

当别人招惹自己时,不要动不动就生气,而是要冷静下来想一想,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如果是因为自己的不足之处,让对方心生怨念而来招惹自己,那就及时改过。如果问题出在对方身上,那就心平气和地处理问题,让对方认识到错误不足之处。

《普贤行愿品》中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生气,对于事情没有任何的帮助,只不过藉由自己或者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的一种方式罢了。明明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千百种,为什么还要选择最难最无济于事的哪种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