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安徽、云南、江西、湖南等省份高考成绩发榜,未来几天,其他省、市、自治区也会陆续发布高考成绩。对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而言,高考成绩发榜,可能会带来荣耀,也可能会带来悲伤。

一位刚刚查到分数的安徽考生异常兴奋,他对身边的人说,“高考分数远超估分,真令我想不到!”这位高考生估分只有530多分,结果考了560多分,高考分数超出一本线接近50分(理工类)。按照以往的高考招生情况,超出一本线50分的成绩,虽然很难进入“双一流”大学,但填报一所区域知名的实力强校绰绰有余,所以他非常高兴,直言“自己运气好到爆”。

但另一位高考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这位高考成绩540多分的文科生,情绪很低落,她一边流泪,一边说“今年发挥失常,少考了30分”。2020年安徽高考文史类一本线为541分,540多分高考成绩,正好卡在一本线附近,填一本院校很难被录取,填二本院校又不甘心,志愿非常难填。如果按照她的说法,正常发挥,高考成绩在540多分的基础上再加30分,570多分的高考成绩,无论是学校,还是专业,都好选择多了。

有人异常兴奋,有人却失落流泪;有人“分数远超估分”,有人却“发挥失常”。高考就是这么魔性,每年高考,都会有一些“做好上名校准备”的学子,失去了进入名校的资格;也都有一些“没想过上名校”的学子,拿到了名校入场券。但不管怎么说,一切都已尘埃落定,达线的高考生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即将到来的志愿填报上。如果实在对自己的高考成绩不满意,觉得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不愿意将就着填报一所普通高校,那就只有复读这一条路可以走了。不过,复读的苦,不是所有人都能吃得下。因此在准备复读前,家长要和考生做好充分沟通,考生本人也应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整体素质在提升,招聘单位的招录标准也在提升。有些招聘单位,以前招录的新员工多为专科生,如今是“非本科不要”;有些招聘单位,以前招聘员工的标准是“本科及以上学历”,如今是“非双一流不要”,甚至“非研究生不要”。

社会现实逼迫着高考生们不断拔高目标期待,“考大学”已不能再满足他们的心理预期,他们中有越来越多的人以“上名校”为高考目标。只是,名校哪有那么容易考上,全国近3000所高校中,只有14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即便加上普遍得到认可的地方实力强校,称得上名校的也不过200所,注定只有少数人可以被名校录取。

数据显示,约八成普通高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但只有不到5%的高中毕业生能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不到2%的高中毕业生能进入985高校。在一些省份,这个比例更低,像河南省,大概仅有1.1%的高考生有机会进入985高校;安徽省,也仅有约1.2%的高考生有机会进入985高校。由此可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极其稀缺。

学生的整体水平在提升,而名校录取率始终稳定在一个极小的比例值上,竞争越来越激烈是必然的。那些成功杀出重围,考上名校的学生,自然很幸运;而那些与名校擦肩而过的考生,也不必过分伤悲,可以去复读,也可以去考研,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就一定可以实现“名校梦”。

苦苦奋斗十几年,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可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总有一些人会“发挥失常”,也总有一些人会“发挥超常”。大家习惯于“锦上添花”,而不会去“雪中送炭”。这就是所谓的“成王败寇”,笔者想到毛坦厂中学某教室里粘贴的标语“我要让那些瞧不起我的人对我刮目相看”。

我们承认,在阶级固化的当下,高考对社会底层至关重要,它改变了很多普通人的命运,让一些人成功步入“精英阶层”。但高考并非万能,它在改变命运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种限制。所以我们要理性看待高考,不要太在乎一时的成败,也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眼光,重整旗鼓,不懈奋斗,才是正道。

“高考发挥超常”也好,“高考发挥失常”也罢,都已经成为了过去,我们需要把眼光放在未来,因为一个人二十年之后的发展并不是一次高考就能看出来的。如果我们不放弃、肯吃苦,并有“要闯出一番天地”的信心,总有一天会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