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曾国藩有崇高的威望,在很多人心目中,他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毫无疑问,湘军攻破太平天国都城是曾国藩一生中最巅峰时刻,此时的曾国藩无论威望,还是实力已经无出其右。

巅峰时期,曾国藩拥兵百万,当湘军攻下南京后,湘军将领胡林翼、曾国荃、彭玉麟等人纷纷劝说曾国藩拥兵自立,甚至连李秀成被俘后也向曾国藩表示,“愿长江两岸数十万余部,拥戴曾国藩为帝。”

面对部下们的“热情”,曾国藩写下了“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来表露心迹,称自己无意称帝自立。在劝曾国藩称帝中,有一个人经常被提及,他就是左宗棠。左宗棠和曾国藩曾一度倾心相交,最终走向失和,史称“曾左交恶”。

当曾国藩攻下南京后,大清上下一片欢腾,可左宗棠却上了一道很不和谐的奏折,称太平天国幼主洪天贵福逃跑了,而曾国藩在之前的奏折里称洪天贵福已经“积薪自焚”。慈禧太后看来左宗棠奏折后大怒,质问曾国藩为何隐瞒实情。

曾国藩这是百口莫辩,他和左宗棠交恶由此开始。没过多久,左宗棠又别有用心地给曾国藩写了一封密信,内容是一副对联,“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稍微了解点历史的人都知道,“鼎”是权力的象征,自古就有问鼎中原的说法。

当曾国藩看了这封密信后,冷笑了几声,他改了一个字,随即将密信寄回。曾国藩是把“似”改为“未”,以此来表达自己从无称帝的野心。那么,曾国藩为何不称帝呢?笔者认为,曾国藩不称帝的最大原因是他的实力不够。

曾国藩号称百万雄兵,其实核心只有30万,而这30万兵力归曾国藩指挥的只有12万人。然而,真正是曾国藩死忠只有曾国荃的5万人,剩下的12万人分别听从浙江巡抚左宗棠和江西巡抚沈葆桢。另外,李鸿章还有淮军7万人。

事实上,早在1854年曾国藩攻下武昌之后,清廷对他就有所顾忌,并开始了防范。清廷做了两手准备,一是在湘军内部扶持反对派的势力,让他们死死盯住曾国藩的异常。其次,扶持外部势力,李鸿章、左宗棠和沈葆桢等人都对曾国藩虎视眈眈,一旦他自立,大家可能群起而攻之。

除此之外,曾国藩骨子里对清廷愚忠。作为一个传统教育出身的儒将,曾国藩对忠孝非常看重。早在发布征讨太平天国的檄文中,曾国藩就写道,“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这种思想是很难走向称帝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