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地球常见自然灾害之一,关于地震的起因至今还是个谜!


7月13日《科学评论》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首次用证据,把地震和太阳活动联系了起来。

文章认为,太阳爆发时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尤其是带正电的离子流),可能是触发地震的罪魁祸首(尤其是群发性地震)

研究员把1948—1967年间欧洲18个地震台与日本地震台的微震资料(约250万个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证实了地震脉动幅度的变化与太阳黑子相对数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每当来自太阳的质子数量和速度上升之时,强震发生的次数也会增加。

研究员基于这种存在于强震和太阳活动之间的关联性认为,太阳可能会通过一种被称为“逆压电效应”的机制,给地壳板块施加压力。地壳富含石英,石英受挤压后会通过“压电效应”产生电脉冲,导致本已接近破裂的板块断裂带失去稳定性,最终引起强震。

压电体受到外机械力作用而发生电极化,并导致压电体两端表面内出现符号相反的束缚电荷,其电荷密度与外机械力成正比,这种现象称为正压电效应。压电体受到外电场作用而发生形变,其形变量与外电场强度成正比,这种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具有正压电效应的固体,也必定具有逆压电效应,反之亦然。正压电效应和逆压电效应总称为压电效应。


我们国家的研究人员使用了大量的地震数据得到以下的结果:

太阳活动的极大年和极小年都会有一一个地震发生的高峰值,而在这两个相位之间,它们的频度也会慢慢变低。另外,研究人员也从太阳活动的周期数和地震发生的区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结果发现,南北半球的地震活动性也和太阳活动周期的序号有关(在偶数周,北半球的大地震要比南半球多;而在奇数周,情况恰好相反。)

科学家对理论做进一步检验,如果理论得到验证,未来则可以通过太阳活动提前准确预测地震。

声明:素材摘自网络杂志,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