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除了正式名稱外,通常還有些別的稱呼,以中國爲例,除了“中國”外,還有華夏、九州、神州、中土等各種稱呼;而日本也是一樣,除了日本之外,還有倭、大和、扶桑、東瀛等,那日本的這些稱呼又是哪裏來的呢?

先說說“倭”吧,這個詞可能現在在中韓等國看來是蔑稱,但實際此詞並沒有貶義,“倭”實際上是日本最古老的稱呼,中國大陸的居民最開始是通過朝鮮半島接觸日本的(中國漢武帝時期統治了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從當地土人那裏知道了海外還有“日本”這麼一個地方存在),“倭”究竟爲何意目前無通說。

公元1784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區博多灣志賀島,出土一枚刻有“漢委奴國王”五個字的金印,這印證了中國史書中的記載:九州北部(博多灣沿岸)的倭奴國接受漢王朝的冊封,後漢王朝光武帝封其爲“倭奴國王”,並授予金印。這金印是爲中日兩國最早交往的證明,也是現在日本的國寶。

當時日本並沒有統一的國家,而是很多個部落

唐朝之前,“倭”是中國古代諸王朝對於當時日本列島上的政治勢力(主要分佈在九州和本州西部)的稱呼,此詞來源無通說,最可能的來歷是上古日本人的語言,倭奴的漢語古音爲“wana”,有說法認爲倭是源自日語中,第一人稱“われ”(Ware),但也有些人認爲這種說法過於牽強,總之這個詞最初到底是何意並不知道。

當然,後來由於歷史因素,“倭”成了不怎麼雅的稱呼;對於日本也有雅稱——“大和”。現在,“大和”對於日本大概相當於“漢”對於中國,不過“和”和“倭”實際是同源的,漢字傳到日本之後,日本人把“倭”音讀爲“わ”(Wa), 但後來日本人察覺到此詞不雅(“倭”在漢語中有矮小的意思),就換成了同音的優雅字——“和”,元明天皇的時期改用兩個字當國名,在前面冠以“大”字,所以又變成“大倭”或“大和”。

說到“倭”和“大和”,必須要提到一個讀音:yamato。這個“yamato”是最開始居住在日本島上的人對於自己居住地方的稱呼,“yamato”的本源就是爲何目前還難以確定,很可能和扶余語系中的“山”有關。

日語讀漢字有“音讀”和“訓讀”,所謂“音讀”按照日語對漢語的譯音讀出來,而“訓讀”則是使用該等漢字之日本固有同義語匯的讀音。所以訓讀只借用漢字的形和義,不採用漢語的音。

“倭”傳到日本後,日本人音讀“倭”爲(Wa),而訓讀呢?則是讀“yamato”,日本人一開始也知道,這個“倭”就是指這塊地方的;“和”字也一樣,音讀也是“Wa”,注意,這裏的“和”字,古代漢語讀音和現代漢語並不一樣,後來日本人用“大和”作爲國號,“和”字的訓讀自然也是“yamato”。

現在大家大體應該明白了,日本人最初對自己的稱呼是“Yamato”,後來漢字傳到日本,日本人就把用“倭”和“和”兩個字也都訓讀爲“Yamato”,這個“Yamato”纔是正式國號的讀音纔對。

但是顯然,現在我們並不叫“Yamato”,而是叫“日本”,那這個正式的國號又從何來?

根據中國方面的記載,武則天從日本第七次遣唐使得知改國號一事, 2011 年在西安發現的“(百濟人)禰軍墓誌”(卒於 678 年),志文中提到“日本”,是到現在爲止所發現的金石文當中最早提到“日本”的(這之前是2004年西安發現的井真成墓誌銘,公元734年提到日本),基本能確定歷史記載比較正確。目前中國史書出現“日本”國號上限在 670 年,而禰軍曾經公元664年、公元665年出使日本,時間相隔並不遠,也就是說,日本大概在7世紀中後期改了國號。

中國應該是從遣唐使那裏知道日本改國號的

“日本”又爲何意?日本又爲何改國號?

“日本”的含義就是太陽出來的地方,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小野妹子向隋煬帝遞交聖德太子的國書,其中有著名語句:“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以“日出處”自稱,“日本”也是漢語詞,最開始指的是朝陽升起的地方,泛指東方,在作爲正式國名之前,“日本”有時甚至指朝鮮半島或者渤海國,《新唐書·日本傳》的記載:咸亨元年(670年),日本遣使入唐,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爲名。”,這個詞可能也是由朝鮮半島傳到日本的。

至於日本爲何改國名,這和日本民族情緒有關,日本畢竟距離大陸比較遠,所以不太像朝鮮、越南等國一樣,對中國有敬服,它更希望和唐以平等態度交往,而無論是“倭”還是“大和”,如果音讀“Wa”,那都是中國人給起的名稱,所以日本就改正式名爲“日本”。

至於東瀛,這屬於“東洋”的別稱,本意是指東海,秦漢時期,中國就已逐漸形成了東海有蓬萊、瀛洲、方丈三神山的神話,近代之前,說“東瀛”都不指代日本,有時候可以指東海,有時候指崇明島,有時候甚至指臺灣或者朝鮮半島。

一直到清末,隨着中日交往增多,有些知識分析希望用東瀛代指日本。

而扶桑呢?扶桑原本爲中國神話中的靈地之一,傳說在極東的大海上,和日本真的沒什麼關係,有些人甚至以爲這本來是指墨西哥,不過中國古代有些雅士喜歡用雅稱,所以唐代開始有些人就用“扶桑”借代日本,注意,只是借代而已,大家也知道日本實際並不是扶桑。

這就有點像新疆的崑崙山的,它本來是神話裏的神山,後來也被用來代指新疆的一條山脈。

無論是倭、大和、日本還是扶桑、東瀛,這都是中國人起的稱呼,日本人自己對自己也有代稱,不過這個可能中國人不太熟悉了,這就是秋津洲,大八洲、八島,這些詞都是來自日本創世神話:傳說由伊邪那美和伊奘諾尊所創了八個島(淡路島;伊豫島(今日的四國);隱岐島;筑紫島(今日的九州);伊伎島;對馬島;佐渡島和大倭豐秋津島(今日的本州)),後又生得六個小島,共計十四個島,這就是日本,而“秋津”是指蜻蜓,因爲日本的國土形狀像蜻蜓,所以《古事記》傳說神武天皇在看到日本列島的形狀後,感嘆說如蜻蜓交尾一般。因此日本被稱爲“秋津洲”。

作者:雲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