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顺治皇帝就想对吴三桂动手,只是试探一番之后,觉得胜算不大所以选择了偃旗息鼓。至于康熙撤藩,就有些年轻气盛的味道了!不过他的运气显然不错,再加上吴三桂这个汉奸的名头太响人心尽失,最后造反才成了送人头!

顺治是满清入主中原的第一任皇帝,他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天下到处都有反清的势力,百姓们心中也没忘了大明朝,这时候凭着满清八旗那十几万人,扔到汉人堆里连个浪花都激不起来,根本弹压不住天下的局面,于是吴三桂这些汉奸也就成了朝廷的香饽饽!

吴三桂这些人也不是省油的灯,深刻明白“有枪才是草头王”的道理,一边为清廷出力一边不断扩编队伍,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部下、南明朝廷的旧臣,很多人都摇身一变成了三藩的部属,满清高层面对当时的形势,也只能顺水推舟将他们封为藩王镇守一方!

吴三桂等人实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坐大,已经完全形成了“与朝廷共治天下”的局面:他们掌握着数十万骄兵悍将;他们把门生故吏全都塞进了满清的官僚系统,在官员任用上和中央享有同等权力;他们不仅将封地经营的如同铁桶一般,还将势力渗透到全国各地……

更严重的是,朝廷已经养不起这些大爷了!顺治十七年的财政开支显示,云南一个省的饷银俸禄开支就达到了惊人的900万两白银,三藩加在一起共2000多万两,这个数字占去了朝廷整个财政的一半,“天下财赋,半耗三藩”让朝廷不堪重负!吴三桂等人一手向朝廷要钱,另一手盘剥地方聚敛财富壮大自己,完全把朝廷当成了冤大头!

更可怕的是,吴三桂等人吃着朝廷的饭砸着朝廷的锅,造反的小动作一天也没间断过。吴三桂背着朝廷和西藏的DL勾勾搭搭,暧昧的不得了,互相还做起了茶马生意;同时他也不停地开矿贩盐囤积硝石等战略物质;耿精忠更是到处散播谶语,说他有当皇帝的命……三藩里就尚藩还算老实,但心中的野望也处于茁壮成长的状态。

以顺治为首的中央政府显然也不是傻子,知道再这么此消彼长下去,吴三桂等人根本不用造反,朝廷也被他们掏空了,所以在顺治十七年,向吴三桂提出裁军:遣散其手下五分之三的军队。吴三桂打了一辈子仗,已经磨练的比猴还精,马上唆使缅甸、云贵等地小军阀造反,变相告诉朝廷:军队不能裁!

这种“养寇自重”的做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造反了,这一点傻子都能看出来。但一方面三藩同气连枝声势浩大,另一方面朝廷还要依靠他们镇压叛党,顺治皇帝和他的臣子们,对吴三桂这种行为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忍气吞声地选择了妥协!

顺治没魄力没条件去解决三藩问题,康熙初年主少国疑权臣乱政,就更不可能轻易对三藩下手了。直到康熙渐渐长大,并且成功用最小代价投机取巧干翻了鳌拜,这才自信心爆棚地准备对三藩动手。我没有查到正史上孝庄太皇太后对康熙决定的态度,但等吴三桂一命呜呼了再动手,无疑是正确的决定!

吴三桂在造反时已经六十多岁,即便医疗条件再好,在那个年代也已是日薄西山,只要他一嗝屁,继任者肯定没有他的号召力,其昔日手下将领在朝廷的威压之下,必定会变成首鼠两端之辈,而耿、尚两藩实力又弱,到时候就能以极小的代价拿下三藩,这对国家和百姓来说都是好事!

康熙平三藩用了八年,付出了极大代价,这也是他没想到的!如果他在决定削藩时,知道吴三桂会反,我相信他会等下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