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李渊绝对是古代存在感最低的开国之君,皇帝宝座还没有坐热乎,就因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得不交出皇权,去做一个有名无实的太上皇,可是李世民发动政变,其实主要就是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这两位最大的竞争者,怎么政变之后李渊就丧失权力了呢?作为皇帝,尤其是开国之君,哪一个人不是拥有政权绝对掌控权呢?怎么李渊就控制不了李世民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主要存在着主客观的原因,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吧!

先来说说主观的原因,其实就是李渊根本就没有想要过分控制李世民,反而给予了李世民绝对的权力。我们都知道李世民从跟随李渊晋阳起兵开始,就长期负责统兵作战的任务,在攻取长安的过程中,李世民和李建成分别统领一路兵马进攻长安,可以说这个时候兄弟两人配合的非常完美,所以李渊阵营几个月时间就从太原打到了长安。

按照功劳来看的话,李建成和李世民此时可以说是半斤八两,后面李建成成为太子负责在长安辅佐李渊,而李世民就是统帅大唐的武将们东征西讨,先后灭掉了薛举父子、刘武周和宋金刚、王世充和窦建德,可以说李唐面对的最强大的对手都是挡在了李世民的脚下,随着李世民战功的提升,李世民不断得到册封,最终李世民先后担任秦王、太尉、司徒、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以及李渊因为李世民功劳太大已经无法再封,也就创造性的开创了一个“天策上将”授予李世民。

这个官职位在王公之上,并且允许天策府自行招募官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府,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李世民依靠天策府网络了大量的人才,比如以房玄龄和杜如晦为首的十八学士,都是李世民执掌天下的重要臣子,当然李世民因为战功越来越大,也就形成了以他为首的武将团体,这里面有着大唐开国武将中的绝对大部分。

李世民和李建成争夺皇位继承人的夺嫡之战越发激烈的时候,李渊并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或者说此时他的内心深处依旧幻想两个儿子可以精诚合作,也就是李渊的不清不楚的态度,助长了这场夺嫡之战,后面李渊认为两个儿子之所以争夺权力,都是各自谋士的主意,甚至为此惩罚了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谋士,并且因此解散了秦王府十八学士。

等到后面李渊彻底站在李建成一侧的时候,也并没有完全下定决心处理李世民的权力,仅仅是在李建成等人的撺掇下解散了秦王府谋士,以及将秦王府的武将外派到地方,比如尉迟敬德、程咬金等人都是这种情况,也就看得出来李渊并没有过分在权力上限制李世民,即便是将他的谋士武将驱散的情况下,李世民依旧有着很大的权力。

再来说说客观方面的原因吧!

第一点,李世民权力过大。

我们都知道随着李世民战功的不断增大,他获得的官职也在不断累积,按照《旧唐书》记载,我们能够看到:高祖受禅,拜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进封秦王,加授雍州牧。拜太尉、陕东道行台尚书令,镇长春宫,关东兵马并受节度。寻加左武候大将军、凉州总管。于是刘武周奔于突厥,并、汾悉复旧地。诏就军加拜益州道行台尚书令。十月,加号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上。增邑二万户,通前三万户。黑闼与二百余骑北走突厥,悉虏其众,河北平。时徐圆朗阻兵徐、兖,太宗回师讨平之,于是河、济、江、淮诸郡邑皆平。十月,加左右十二卫大将军。

分析下来李世民爵位是秦王,加上天策上将让他位列诸王之上,也就是唐朝第三号政治人物,太尉是三公之一,正一品的官职,尚书令是尚书令最高官职,正二品,等于是大唐的宰相,其他十二卫大将军是正三品,也就是李世民负责皇宫警卫的最高武官,而陕东道大行台能够让他掌控陕西以东的一切,也就是说李世民此时已经成为政务、军事上的第一把手,并且掌控了大唐半壁江山的管辖权。

也就是说在李渊坚定站在李建成一侧的时候,李世民的权力已经太大、影响力也是非常高的,此时除非李渊一口气将他所有的官职全部拿掉,否则李世民的影响力依旧不能够彻底消除,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李世民决定发动政变,征求李靖和李绩的意见,两个人却保持中立。

其实按照道理而言,两个人是朝廷命官,李世民发动政变,他们忠于李渊的话,也不应该保持中立了,可以说两个人虽然没有站在李世民一侧,可是也等于无形中帮助了李世民;而李渊和李建成等人的做法就是让李世民成为光杆司令,剪除他的羽翼,只是可惜还没有完全限制李世民,就被李世民先下手为强了。

第二点,李唐政治格局的原因。

其实,李唐阵营政治格局出现了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也不能埋怨李渊,因为这涉及到李唐建国和统一的任务分工不同,在李唐建立后,李建成作为太子不可能亲身犯险,所以坐镇长安辅佐李渊治理国家以及负责后勤粮草等等;李世民主要负责经络西线战场,李元吉负责镇守大本营,主要负责北线战场,而南线战场交给了侄子李孝恭负责。

如果李渊最初的政治构想完美的话,也就是三个人都不会造成一家独大,这有利于军权的相互制衡,可惜李元吉不争气,丢了老巢,而李孝恭在江南也不是非常顺利,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北方有李世民负责,先后打败了薛举父子、刘武周和宋金刚、王世充和窦建德以及刘黑闼,至于南方李孝恭在李靖的辅佐下打下半壁江山,造成的结果就是李世民在武将中的威望的地位最高,几乎大唐的开国武将都在李世民麾下效劳过,就是李靖和李绩也是如此,所以在李世民身边聚集了大量的武将,而李世民就是武将的代言人。

至于李建成因为长期位于权力中枢,自然得到文臣们的青睐,也就是说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夺嫡之战代表了唐朝开国文臣和武将的权力争夺,如果李建成成为皇位继承人,等于文臣的利益能够得到最大保障,武将都是跟随李世民打下了功劳,对于新君有多大的功劳呢?这个还真的不好说,如果李世民成为太子的话,也就能够保证武将们的权力以及地位了,所以这份政治格局也就决定了武将们和李世民非常可能铤而走险,所以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这些武将们比如尉迟恭、程咬金、侯君集和秦琼等人都是积极参与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点,政变的突然性。

李世民发动政变可以说是先下手为强,因为自从李渊彻底站在李建成一侧的时候,留给李世民的路只有两条,第一条路就是做一个闲散王爷,当然未来的路什么样子,也得看李建成如何看到他的这位弟弟,不过以李世民的战功以及影响力而言,李建成作为皇帝能够有几分安心呢?

可以预见李世民的未来不会太好;至于另外一条路就是政变了,如果成功也就享受富贵,李世民最开始还在犹豫,不过谋士们给他分析局势,最终坚定了李世民的决心,所以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谋臣以及尉迟敬德等武将召回商讨政变的事情,最终利用天象的有利时机诬告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李渊也就打算第二日兄弟几人对峙,这样李世民也就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然后利用收买的玄武门守将常何的关系,在玄武门这里埋伏李建成和李元吉,最终李世民亲手射杀了李建成,而尉迟恭射杀李元吉,但是这仅仅是政变的第一步。

第二步自然就是控制李渊了,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史书上记载尉迟恭身着铠甲,手持兵器来到李渊面前,并且说太子和齐王造反,秦王让他保护皇帝安全,其实这样做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掌控李渊吗?

如果李渊不配合的话,那么接下来什么操作可想而知,并且事后还会将这个责任放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身上,不过这不是李世民最想要看到的结果,也就是说此时李渊被尉迟恭控制,而且本身李世民担任十二卫大将军,也就很容易掌控皇宫的军队,更不用说李世民麾下有如此多的武将了,所以在李渊被控制住后,京城的军队很容易被李世民掌控,按照史书的记载,秦琼参与玄武门之变,但是并没有记载他到底负责什么工作,其实这里秦琼可能就是负责接守十二卫的军队,或者是负责控制李渊的秘密行动,这些都是史书无法明说的东西,自然也就不能够记载了。

所以在政变发生后,李渊其实已经被李世民严格的控制起来了,也就是说李渊不合作的话,下一个步太子后尘的人绝对是他,而李渊也正是看懂了李世民的意图,所以在尉迟敬德来到身边的时候,很痛快得将兵符交给了李世民,并且让李世民负责平叛,然后痛快的册封了李世民太子,并且两个月后禅让皇权,而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也是任命亲信掌控政务和军队,比如房玄龄杜如晦进入宰相团队,秦琼等人担任十二卫大将军,而这一切的结果,可以说都是李渊造成的,当然也是李世民不断凭借军功提升了影响力,使得他的权力不亚于太子,等到李渊彻底坚定站在李建成身边的时候,李世民已经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这个时候李渊在想要限制李世民的话,也就是难上加难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