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半年的停滞后,电影院终于开门了。

最近上映的电影,都是老片居多,但是有一部新片大胆选择了在影院复工第一日上映。

冲着海报上那句“久别盼重逢”,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电影,我选择了它——

《第一次的离别》

0 1

这是一部相当小众的电影,“文艺”“儿童”“维语”等题材限制,注定了它并不会很卖座,但并不妨碍我认为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再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全场观众人数并不多,我就在极其安静的环境里,收获了大大的惊喜,观影体验一级棒。

王丽娜导演 最初是想拍一部纪录片,用镜头记录下几位家乡维族少年的成长历程。她回到家乡,跟几个孩子生活在一起,经过一年的跟拍,她积累了大量素材。

后来,主创团队觉得她可以拍成一部剧情片,于是她根据纪录片的素材重新梳理故事大纲,拍摄了这部电影。

故事的主角是两位小孩——

艾萨和凯丽比努尔。

艾萨,是一位还在上小学的维族小男孩。上学的同时,他需要帮父亲干农活,照顾生病的母亲,饲养家里的羊群,手头的活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小小年纪就承担着生活的重担,这让艾萨过早的成熟懂事。

足球队的小伙伴们埋怨他不参加训练,他愣在了原地,但在短暂的失落后,他必须赶快跑回家。

母亲患病很久,病情导致她丧失了语言能力不会说话,生活不能自理,外出的时候,艾萨只能把母亲锁在屋子里。

他给母亲梳头,照顾母亲吃喝,收拾母亲打碎的盘子,用小小的身体抱着母亲,安慰暴躁中的母亲。

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当个医生,治好妈妈的病,让妈妈和自己说说话。

不同于艾萨所背负的生活重担,凯丽比努尔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女孩。

她和艾萨青梅竹马,共同饲养着一只小羊,凯丽的弟弟也跟着他俩玩儿,三个人是形影不离的小团体。

凯丽性格活泼,爱闹爱笑,小羊借给艾萨养三天,那就是三天,多一天也不行。

两个人争夺着小羊的饲养权,很快就又闹到一起,一起开心的给小羊搭窝,但是,快乐的时光转瞬即逝,艾萨的妈妈走失了。

艾萨说: 我什么都不怕,就怕妈妈走失。

小小的少年一听妈妈走失,飞一般的往家跑,身后是凯丽大喊“要不要帮忙”的声音。

全片最开始打动我的一幕就是——

凯丽和弟弟跟随艾萨一起去姨妈家找妈妈。

太阳炙烤着沙漠,天地一片金黄,三个小小的人儿往前移动着,艾萨和凯丽边走边聊,凯丽的弟弟在旁边翻着跟头。

他们走过沙漠,穿过胡杨林,长路漫漫,这是大人走起来都觉得累的路程,中途凯丽实在走不动了,艾萨就背着她走。

沉重的生活压力被孩子们的友谊所稀释,忧伤的同时又有着一种淡淡的温暖。

温暖而有诗意,忧伤但不沉重。

跟随着孩子们的脚步,一幕幕极具地方风情,美到让人窒息的新疆画卷徐徐展开。

闪耀着金色光芒的沙漠、三千年不老的胡杨林、恣意生长的芦苇荡、玉树琼花、天地一片的雾凇。

从春到夏,羊群从这里走过,孩子们在这里笑过,太阳升起又落下,一日复一日。

这种美,充满诗意。

《第一次的离别》是我献给故乡的一首长诗,那片土地的生活本身蕴含的诗意和真谛是这部影片的源头。

我特别感谢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孩子和人们,他们是那么自在和动人,只有把人类视为故乡的人,才是拥有故乡的人。

——导演王丽娜

作为土生土长新疆人的导演王丽娜,没有人比她更能发现新疆的美。但凡看过这部的人,应该很难不产生想要去新疆游玩的念头吧!!!

0 2

这部电影是儿童题材,饰演艾萨和凯丽的小演员,原名就是艾萨和凯丽。两个人的表演,为整部电影增色不少,特别让人惊艳。

凯丽因为普通话成绩不好,导致母亲在家长会上被点名“批评”,凯丽哭的满脸都是泪。

艾萨在寻找母亲的时候,吼着嗓子在夜色里哭喊,他着急,担心,心里还有没有看顾好母亲的愧疚。

太阳已经落山了,他已经用尽了全部力气去寻找,但依旧没有母亲的身影,他很想坐下来痛哭一场,但是他不能,他必须打起精神,继续寻找。

一个小男孩的无助与坚强,在这几嗓子里被显露无疑。

而且全片没有一位职业演员,电影里出现的人物都是村子里的村民,他们以真实身份展示着他们在生活中最自然的状态。

王丽娜在一次采访中说,我不关注剧情的跌宕起伏,我总是对人的内心世界感兴趣。

的确,看完全片,你会觉得电影没有太强的戏剧冲突,在导演质朴细腻的表达方式下,孩子们的情感显得非常的真实,自然,真挚。

片名《第一次的离别》,这是他们在学校学普通话时,课本上的一篇课文。离别这两个字,正是这部电影的最大主题。

艾萨的哥哥没有考上大学,离开家乡去外打拼的时候教导艾萨要好好学习,要考上大学当干部。

他的哥哥已经和他的大学梦告别了,而 艾萨也跟哥哥告别了。

艾萨需要上学,父亲需要干农活,分身无术的父亲决定将母亲送去养老院。

艾萨说,他宁可不上学也要照顾好母亲。但生活面前,他的建议注定不会被采纳。

哥哥离开了,母亲也不在身边了,艾萨生活中的暖色只剩下凯丽和小羊了。

但是,凯丽也要离开了。

为了孩子们的普通话学习,凯丽的母亲在和父亲长时间的争论后,终于决定举家搬到更大的城市库车。

一向活泼爱笑的凯丽黯淡了好久:

能不能把艾萨也带走,把我的朋友也带走。

母亲告诉她:

不行的, 每个人都要学会离别。

之前的凯丽,要笑就大声的笑,要哭就是要哭的满脸都是泪。但是离开那天,她只是沉默的趴在车的后窗,两眼含泪 ,无声告别。

在凯丽离开后,艾萨和凯丽共同饲养的小羊也丢了。

寒风中 漫天飞雪,他骑上马寻找着小羊,勒绳的指头冻得通红,艾萨的两眼也通红。

他寻找着,就像当初寻找走失的母亲的那般着急,迫切。

可能,人生就是这样。

重要的东西总会一点点离开自己,我们被迫离别,被迫长大。

0 3

在这部电影中,有人会看到了离别,有人 会看到了童真,也有人 会看到了 成长和变革.......

相信很多观众会跟我一样,在电影中还会看到一丝淡淡的乡愁。

电影虽然以孩童的视角来呈现他们世界里的欢笑和眼泪,看似平淡如水,但在“平淡”背后则自有暗流涌动。

凯丽举家搬迁是因为普通话成绩不好。凯丽的母亲吃过普通话不好的亏,深知普通话不好,凯丽和弟弟在社会上将寸步难行。凯丽的父亲对孩子们的学习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一直不同意妻子搬迁的计划。

这不单单是双方教育理念的普通,更是夫妻俩价值观念的巨大分歧。妻子想要走出去,丈夫则想要守着家乡。

“走出去”或者“留下来”,是他们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艾萨的哥哥走出去了,凯丽一家走出去了,村落里还有青年在请求着父母同意自己去外边的世界看看。

年迈的老人问:“你抛下我们去大城市又能享受多少快乐呢?”

这个问题,年轻人回答不出来。

艾萨父亲将妻子送到养老院的戏份中,镜头一转,在座的全是老人。

艾萨父亲将这些亲戚请来商议要不要送艾萨的母亲去养老院,除了艾萨母亲的妹妹,所有人都同意了。他们所决定的不单单是艾萨母亲的未来,也是他们自己未来的容身之地。

可以预见的是,以后村落里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少,留守的儿童和老人会越来越多。这不单单是某个中国地区的个别现象,而是整个中国大陆农村的缩影, 也是传统和现代,农村和城镇化不可避免的冲突。淡淡的乡愁之下,也是无可奈何的淡淡忧伤。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无数次离别。

告别亲人,告别好友,告别故乡,告别学校,告别童年......

第一次的离别,是无数次离别的开始。

第一次的离别, 或许也是成长的开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