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一个恐怖血腥镜头都没有的恐怖电影吗?

诞生于1968年的《罗斯玛丽的婴儿》正是这样一部虽然没有恐怖镜头,但却令每一个观看过该影片的人都不寒而栗的电影。

这是一部改编自当时非常流行的一本小说的恐怖电影,也是虽然结局与原著出入相当大,却没有受到质疑的一部宗教恐怖片。

影片的开始就像是一般的恐怖片那样,但少了诡异的音乐。

众所周知,美国恐怖电影里的绑架就和中国恐怖片里的结伴旅游是一样的地位。

女主角玛丽的丈夫是一名没有名气的小演员,靠着演一些没有名气的小角色和广告片生活。

两个人搬进了一栋别墅,却在这里经历了一系列恐怖的故事。

起先是玛丽在地下洗衣房里遇见了一个带着奇怪项链的女人。

她说自己是被隔壁罗曼夫妇收养的,夫妇对她很好。

她还给她闻了闻项链,玛丽感觉到了一股难闻的气味。

第二天早上,这个女人就坠楼了,紧接着罗曼夫妇走进了她的生活。

他们经常来邀请玛丽一起吃晚餐,也经常主动给她送些甜品。

但玛丽一直都没有吃多少,因为她心中始终觉得那个女人的死有蹊跷。

一天晚上,她吃了口罗曼夫妇送过来的甜品,就觉得头晕乏力。

当天夜里,她梦见自己被魔鬼侵犯。

而后没多久,她就怀孕了。紧接着,她在被罗曼夫妇、丈夫、妇产科医生的监禁下生下了一个孩子。

她们告诉她孩子已经夭折了,直到有一天,女主在自家储蓄间后面发现了一个暗门。

她推开门,发现罗曼夫妇与自己的丈夫、妇产科医生以及一些街坊,还有一辆婴儿车。

到这里,她全都明白了,自己生下的婴儿是魔鬼之子,他们都是撒旦的信徒,那个梦也不是梦。

而她的丈夫,为了换取事业的成功,选择将她献祭给魔鬼。

接下来,就到了与原著不一样的部分了。

原著里玛丽从楼上跳了下去,而电影中玛丽好像圣母一般面对魔鬼之子,依旧流露出了爱意。

她的表情有些悲伤,脸上挂着泪水,但看向恶魔之子的眼神却十分慈爱。

看到这里,我突然地想起来一幅宗教画作:《流泪的玛格丽娜》,很显然这并不是某个人创作出来的。

然而这幅画却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玛格丽娜脸上挂着泪水,眼神却仍然充满慈爱。

这就是这幅画最引人入胜之处,也是《罗斯玛丽的婴儿》结尾的高明之处。

也许,女主角玛丽跳楼确实是在尊重原著,但这样一个充满宗教感结局却更能够展现出母爱的意义,也更能够为电影添加一笔浓重的宗教气息。

在宗教的外衣下,该电影最直观地传达出的一个主要讯息就是对女性与社会的思考。

20世纪60年代,社会对女性的包容程度远远不如现在这么大。

从影片中的街坊邻居,罗曼夫妇包括玛丽的丈夫,其实就是当时社会形态的缩影。

女性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下,但是这种状态一旦长久其实根本无法反抗,大部分人选择了向环境妥协。

不光是在上个世纪,哪怕是几十年过去了,在如今这种现象其实也并不少见。

信息化的时代让我们能够接触到多种多样的文化,也使我们的思想更加地开放。

这种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婚、晚婚甚至不想生孩子。

这类女性不论是在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都饱受压力,这些压力的来源就是他们带走攻击性的言论。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明明自己可以过得很好,却为了结婚而结婚,这样的婚姻幸福吗?

接下来问题更会接踵而至。

婚后两人是否要孩子?不要的话,家里的压力真的顶得住吗。

可是要了孩子,女性的翅膀便基本被折断了。

怀孕、生产、带孩子足以让一个女性丢掉工作。

没有工作以后呢?做全职的家庭主妇吗?有多少人听过“你又没挣钱。你凭什么花这么多?”这样的话?

我始终认为,结婚生孩子不是一个人的最终目的,如果一定要结婚,它必定是要因为这段婚姻是你想要的,而不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

电影能够展现出的对女性的禁锢,虽然在如今社会已经不再多见了,但是我们永远记得有这样一段时间。

另一方面,电影也告诉我们不要迷信邪教,面对宗教信仰永远要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玛丽#罗曼#电影收藏

起先是玛丽在地下洗衣房里遇见了一个带着奇怪项链的女人。

她说自己是被隔壁罗曼夫妇收养的,夫妇对她很好。

她还给她闻了闻项链,玛丽感觉到了一股难闻的气味。

第二天早上,这个女人就坠楼了,紧接着罗曼夫妇走进了她的生活。

他们经常来邀请玛丽一起吃晚餐,也经常主动给她送些甜品。

但玛丽一直都没有吃多少,因为她心中始终觉得那个女人的死有蹊跷。

一天晚上,她吃了口罗曼夫妇送过来的甜品,就觉得头晕乏力。

当天夜里,她梦见自己被魔鬼侵犯。

而后没多久,她就怀孕了。紧接着,她在被罗曼夫妇、丈夫、妇产科医生的监禁下生下了一个孩子。

她们告诉她孩子已经夭折了,直到有一天,女主在自家储蓄间后面发现了一个暗门。

她推开门,发现罗曼夫妇与自己的丈夫、妇产科医生以及一些街坊,还有一辆婴儿车。

到这里,她全都明白了,自己生下的婴儿是魔鬼之子,他们都是撒旦的信徒,那个梦也不是梦。

而她的丈夫,为了换取事业的成功,选择将她献祭给魔鬼。

接下来,就到了与原著不一样的部分了。

原著里玛丽从楼上跳了下去,而电影中玛丽好像圣母一般面对魔鬼之子,依旧流露出了爱意。

她的表情有些悲伤,脸上挂着泪水,但看向恶魔之子的眼神却十分慈爱。

看到这里,我突然地想起来一幅宗教画作:《流泪的玛格丽娜》,很显然这并不是某个人创作出来的。

然而这幅画却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玛格丽娜脸上挂着泪水,眼神却仍然充满慈爱。

这就是这幅画最引人入胜之处,也是《罗斯玛丽的婴儿》结尾的高明之处。

也许,女主角玛丽跳楼确实是在尊重原著,但这样一个充满宗教感结局却更能够展现出母爱的意义,也更能够为电影添加一笔浓重的宗教气息。

在宗教的外衣下,该电影最直观地传达出的一个主要讯息就是对女性与社会的思考。

20世纪60年代,社会对女性的包容程度远远不如现在这么大。

从影片中的街坊邻居,罗曼夫妇包括玛丽的丈夫,其实就是当时社会形态的缩影。

女性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下,但是这种状态一旦长久其实根本无法反抗,大部分人选择了向环境妥协。

不光是在上个世纪,哪怕是几十年过去了,在如今这种现象其实也并不少见。

信息化的时代让我们能够接触到多种多样的文化,也使我们的思想更加地开放。

这种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婚、晚婚甚至不想生孩子。

这类女性不论是在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都饱受压力,这些压力的来源就是他们带走攻击性的言论。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明明自己可以过得很好,却为了结婚而结婚,这样的婚姻幸福吗?

接下来问题更会接踵而至。

婚后两人是否要孩子?不要的话,家里的压力真的顶得住吗。

可是要了孩子,女性的翅膀便基本被折断了。

怀孕、生产、带孩子足以让一个女性丢掉工作。

没有工作以后呢?做全职的家庭主妇吗?有多少人听过“你又没挣钱。你凭什么花这么多?”这样的话?

我始终认为,结婚生孩子不是一个人的最终目的,如果一定要结婚,它必定是要因为这段婚姻是你想要的,而不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

电影能够展现出的对女性的禁锢,虽然在如今社会已经不再多见了,但是我们永远记得有这样一段时间。

另一方面,电影也告诉我们不要迷信邪教,面对宗教信仰永远要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