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出炉了新一线城市名单,其中合肥、佛山为新晋城市。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国生产经营活动按下暂停键。第二季度,全国复工复产步伐明显加快,经济反弹态势逐渐显著。

在30座重点城市中,上半年经济增速排名:西安,南宁、长沙,杭州。

按二季度经济反弹幅度重新排位:武汉、合肥、苏州、长春、沈阳、郑州、重庆、东莞、兰州和西安。(经济增速前十名中,新一线城市占半壁江山)

按二季度经济反弹幅度重新排位:武汉、合肥、苏州、长春、沈阳、郑州、重庆、东莞、兰州和西安。除了长春和兰州外,其余八座城市都是2020年入围的新一线城市。

除了武汉之外,经济反弹最显著的两座城市是合肥和苏州,与一季度相比经济增速分别提升了10.0和9.1个百分点。而从2020年上半年的GDP同比增速来看,这两座城市均实现了转负为正,上半年同比增速分别为0.2%和0.8%,正在逐渐摆脱疫情对经济的冲击。

问题来了,为什么合肥反弹明显?

通过梳理两座城市的经济运行情况可以发现,第三产业均保持正增长且贡献突出,重大项目投入增势强劲。而对于经济发达的城市而言,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普遍高于第一、第二产业。

疫情之下,投资的拉动作用也在凸显。上半年,合肥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虽为-2.5%,但降幅已比前5个月、一季度分别收窄6.2和18.8个百分点,6月同比增速更是高达20.6%。

投资增长的背后,是不断加快的项目建设步伐,以及在重点领域提速破局。以合肥为例,上半年,计划总投资百亿元以上项目11个,投资额增长64%,连续4个月保持50%以上高速增长。此外,合肥也在新基建的赛道上加速发力,上半年启动新基建项目201个,投资额同比增长43.1%,比一季度加快了29.4个百分点。

合肥作为新晋的新一线城市,到底如何逆袭成为一匹黑马的?

第一,合肥是近十年地球上经济增速第一的城市。2000至2017年这17年间合肥的GDP增幅达到了惊人22.3倍,相比较而言,南京增幅11.5倍。合肥的GDP从相当于南京的32%,到如今占比达到62%。合肥GDP全国排名从90名上升到如今的24名。一个对比更直观: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深圳,从1995年842亿到2006年5814亿,花了11年时间,而合肥也用同样时间,从2005年854亿发展到2016年的6274亿。

第二,合肥依靠霸占省内其他地级市资源的人成为名副其实的“霸都”。根据省会城市GDP占全省比例计算得出的首位度,可以反映出一个省会城市对全省经济的重要性。其中武汉占全省GDP的35.4%,成都占36.49%,合肥占25.35%。成都比武汉略高,和合肥相比,武汉才是真正的“大武汉”,而印象中作为“霸都”的合肥的首位度其实不如成都、武汉、长沙。

第三,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地利:08年,合肥财政收入300亿左右,拿出100亿赌京东方。11年,合肥投资内存条,长鑫,市政府没钱,跑省里借钱。结果,现在合肥长鑫已经在京东上架了,国外的仓库再也不会无故失火了。15年,合肥投资半导体,后来没多久中兴事件爆发,国家对半导体产业空前重视,各大商界巨头纷纷表态生产中国芯。结果合肥起步早了两年,成了全国半导体产业链最全的城市,大笔资金进入合肥。当然也导致后来的房价上涨。19年,蔚来汽车在北京亦庄,上海,浙江到处碰壁,各种学者直接称呼它为骗子企业,就是现在很多人也不看好他,合肥市委主动接触,今年半哄半骗和蔚来签订了百亿的投资计划。

另外合肥作为耳熟能详的城市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一所学校,没错,就是中国科技大学。

当年为了帮助科大搬迁校址,合肥市直接把铁路修到校门口;为了腾出住的地方,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都被迁走;八十年代电力不足,中科大被保障优先于市政府用电;为了能让科大引进更多的人才,特意修建了人才公寓——科大花园;扩建新校区更是一口气批下三千亩地。

其实在局势好转后,中科大一直想迁回北京,毕竟他要依托中科院办学,但安徽方面极力挽留,在市里没有集中供暖的情况下单单为中科大提供了专门开放的暖气;市政规划中凡是科大的项目都列为1号项目优先发展;安徽省政府明确表示“再苦,安徽人民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国的科学苗子保住”,最终中科大才没有回去。

人和:一个城市的发展首先要归功于城市的掌舵人,2005年3月,孙金龙任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以后,掀开了了合肥大发展的新篇章,合肥开始大拆大建,建设滨湖新区,拆分巢湖市后,巢湖成为合肥城市内湖,合肥由此也成为临江港口城市,合肥是国内唯一完整拥有五大淡水湖的城市。

合肥借着长三角一体化,悄悄接受了很多江浙沪民营企业,这就是为何他成为一匹黑马的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