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人都知道牌头镇同文路73号

是大名鼎鼎的绍兴市农业学校

也是诸暨人口口相传的牌头农校!

可惜,时隔多年,学校早已荒废

如今小编再次踏入这片故土

怀着敬畏之心,鼓起勇气,壮着胆子

探访许多年轻人都不曾见过的另一面……

从1897年杭州创校,1956年牌头复校,到2009年搬迁,从蚕学馆到农业学校,回首农校经历的一百多年浮沉往事,可谓是荡气回肠!

从这出去的优秀人才、技术骨干数不胜数,坊间老百姓更是大力夸赞农校是“农业上的黄埔军校”。学校兴盛之时,这里囊括了太多传奇,或许聊一通宵都讲不完。

▲ 校门口的墙上还留着几行木托,在这里曾经挂过许多含金量满满的荣誉牌,向全校学子和社会光明正大地展示它奋斗拼搏而来的辉煌战绩!

▲ 校门口的红砖墙,一侧是校名,一侧是“求是、实干、团结、创新”的谆谆校训,如今也几乎全掩在了柏树下,只留下了点依稀字样留给后人辨别~

▲ 墙外的凌霄花和爬墙虎顺势而上,向我们炫耀着它们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 校门内的传达室还留着当年的信箱,不知里头是否还会留着某人来不及打开的信……

其实,除了农校,它还有一个名字也很有特色——“诸暨蚕桑学校”。1960年,郭沫若先生还曾为学校名题词“诸暨蚕桑学院”,所以老一辈人也习惯性称呼农校为“蚕校”。但不管是哪一个时期、哪个名字,这都堪称是诸暨教育的文化名片!大伙也不妨回家问一问父母,也许你家爸妈就是牌头农校毕业的哦!

因为校门紧闭无法进入,向村民打听了才知道,原来在教工宿舍楼旁边还有一条小路可以进入农校。

不同于校区的荒废,这栋教工宿舍楼至今还有许多老人在居住,从外观上看与城里的老小区并无差别,一切都还是当年那个模样。

绕过宿舍楼,尽头是一堵青苔斑斑、镶满铁丝钢圈的老墙,荒芜的绿意之下透着浓浓的年代感。

一位大伯给小编们热心指路,钻过这道缺口,踩着由老木桩、废弃木板砖石简易搭成的上下通道,嗯,有点“废墟探秘”的感觉了!

百转千回一瞬间,眼前豁然开朗,终于,我们顺利进入了大名鼎鼎的农校,可以与校区内的角角落落作进一步的探访与交流~

▲ 屹立不倒的四方灯架,那时候的灯光下,也曾经有女学生三三两两结伴离校,抱着书本从灯下走过,长发披肩、裙摆飘扬、青春无限;藏在枝丫丛中的老校铃,即使已锈迹斑斑,但我们仿佛还能听到那个时候的下课铃声~

看,这大概就是农校的女生宿舍楼了吧。白色砖墙为复古代言,树荫摇曳,大写的铿锵口号,是上一辈的峥嵘岁月。

斗岩脚下的百年老校,古木参天,进校的第一个迎宾亭,精致幽静,这些无不彰显着学校的深厚底蕴!而挂在古树上的大红灯笼,还有那草丛中飞速闪过的白猫、黑猫,都预告着这个学校绝不像我们目前所看到的那样破败,里头一定还藏着更深的故事。

为了保护学校的原始面貌,也怕惊扰了里头的花花草草,行走其间大家都尽可能小心翼翼……

▲ 这是院校的行政楼,也是小编最先探访的地方。

▲ 大楼门口停着七八辆废弃旧车,若是抛开学校的历史背景,仅仅单纯的将这里当做一个摄影基地,似乎也能拍出颓废风的大片!

▲ 大楼入口处的黑板上写满了各种粉笔字,或是羞涩的告白,或是狂放不羁的宣言;在教师的办公室里,墙上还留着当初的教学排期表,曾经的生活轨迹都有迹可循……

农校一直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先进的教育资源,除了本身引以为傲的蚕桑养殖、园艺类别的学科外,还有机电、数控、工业民居与建筑、计算机、经济管理、汽修、航空类等十余类教学科目,院校更是多次与英国、法国、德国等地区开展互动考察活动,这些成绩对一所农村地区的学校来说已是格外先进。

在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中,农校逐渐形成了专业的培训体系,并为社会各界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员。在这里,不管是科学理论、机器操作还是田间劳作,甚至给猪配种都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一代代绍农人薪火相承,在踌躇憧憬中逐渐由稚嫩走向成熟,凭借自己在院校的所得所学,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多少值得回味的朝朝暮暮,多少值得珍藏的点点滴滴,浓浓的母校情结在此刻显得弥足珍贵。

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倾注了绍农人的满腔热情,尽管已荒芜萧条、杂草丛生,但农校在老诸暨人心中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可惜小编资历尚浅,我们无法辨认出院校具体的第一教学楼、第二教学楼、第三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招待所、老蚕室、大操场……

▲ 多年来,附近村民还会在这里种点瓜果蔬菜,曾经荒废的果蔬大棚、农业实践基地,眼下也都有了新的农作物。

▲ 操场上还留着水泥糊成的篮球架,或许在某个凉爽的晴天傍晚,一群女学生自愿充当观众,为师哥们投出一个漂亮的三分球而拍手叫好、欢欣雀跃~

▲ 不管是80年代、90年代还是00后,大家都喜欢在课桌椅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小秘密~这所百年老校,承载了好多人的绝版青春!

▲ 班级考核表、三尺讲台、学习园地、贴满表格的公告栏、老式的荣誉奖状……育人无痕,曾经的课堂记忆慢慢浮现……

▲ 角落上这些仍具热点的字眼,充分证明了小编并不是唯一的外来“闯入者”,这几年已有多人到此一游过~

▲ 深邃的走廊,没有灯光,看着令人毛骨悚然,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各种尖叫的画面,而门外,还是一片绿意盎然、阳光晴好……

▲ 相比教学楼走廊的阴暗,食堂的画面则显得融合了许多~

▲ 学习了一上午,早已饥肠辘辘,食堂里,学生们拿着铝制饭盒,挨个在窗口排队打饭,你一嘴我一嘴地讨论着食堂今天的饭菜口味如何~那时的学校还没有流行点外卖这回事,食堂饭几乎是唯一的饮食来源。

▲ 沿着两侧的旋转楼梯向上走,还有更惊喜的地方等着我们!

▲ 嗒嗒嗒嗒,大伙快瞧瞧,这就是传说中的农校阶梯式大礼堂啊。这种80年代才有的画面感,如今竟然真实的出现在我们眼前,虽然礼堂规模不大,但是这无形当中的气场足以让人由衷敬佩!

▲ 看着台上台下涂写的满满当当的名字,让人不禁猜想都是谁到访过这里?现在又是以什么模样过着怎样的生活……

▲ 在校期间,礼堂内一定上演过无数精彩的文艺表演,趁此机会,随行同伴也走上舞台,模仿音乐盒中的小人,简单的跳了一段小芭蕾,各位,献丑了啊!

▲ 与当时的掌声雷动不同的是,台下成了一个人的观众席。那些年的文艺汇演,你们又都是坐在哪个位子上呢?

院校四下无人,野蛮生长的植物已在人们不经意间霸占了大半园林。若是不仔细看,连校友亭都快被掩盖了~

参天古树遮天蔽日,绿色爬藤的魅影,轻轻松松就逼退了盛夏高温,把这里稍微打理一番,倒也不失为是一处避暑圣地。

作为“园林大户”,农校在诗意与绿意上的设计没少花心思。那时候学生们最惬意的时候就是在公园里结伴散步、看书,男孩子们会围坐一桌聊天,女孩子则在树底下安安静静写生绘画,谁也不会打扰到谁~

青苔、杂树、爬山虎和吊起的铁栏窗构成了废墟式的一景,要是夜幕逐渐降临,独身一人前往或许有些心慌。

篮球场一旁有一处大池塘,还有村民在树下垂钓乘凉,那时候也是绍农人心中“白月光”般的存在~

从少年意气到垂暮之年,风景旧曾谙。虽然农校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是它并没有完全“死”去,光从这些遗留建筑上看,农校的绝代风华就永不落幕。

闲暇之余,跳脱出网红爆款式的审美疲劳,到这些静谧之处野上一野,听听它们重生的故事,也能收获不一样的心境。

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最后小编再给个温馨提示,若你准备近期去打卡,请务必着长袖长裤,并提前准备好驱蚊神器,不然草丛内的蚊子会叮到你怀疑人生!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农校一百多年的风雨兼程、上下求索

是无数绍农人的情有独钟

时过多年

你还有哪些关于农校的青春回忆呢?

你印象最深刻的老师又是哪一位呢?

底部留言区静等各位诉说母校情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