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这些重大判断、重磅政策信号不可错过!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本次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有哪些重大判断?又释放了哪些重磅政策信号?对资本市场有什么影响?中证君为您一一剖析。

几个重大判断

会议认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做好“六稳”“六保”

会议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国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熊园表示,稳增长仍是硬要求,后续经济有望逐步修复,全年GDP有望增长2%-3%,对应下半年GDP可能需要增长6%左右甚至更高,预计Q3、Q4的GDP增速分别为5.7%、7.6%。

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

会议指出,要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

本次会议对财政政策的提法除了“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之外,还强调了“注重实效”,且特别指出,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

分析人士认为,“注重实效”可以理解为已出台的政策要确保落地落实。今年,专项债、抗疫特别国债等政府债券的资金供给量大幅增加,并且这些资金都被要求重点支持“两新一重”等建设。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要确保资金用到实处、形成实物工作量,才能对经济形成有效支撑。

日前,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加快新增专项债券资金使用进度,抓紧安排已发行未使用的新增专项债券资金投入使用,既要督促加快专项债券资金使用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也要确保项目质量,提高债券资金使用绩效,决不能乱花钱。

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

会议指出,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要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货币政策灵活适度,要求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增长、物价变化、外部环境等因素进行相应调整。如果经济增长恢复得较好,那么前期阶段性政策退出步伐可以快一些;反之,如果恢复低于预期,不但退出步伐可以放缓,还可以出台新的政策。下一步,降准、降息应该仍在货币政策工具箱。

董希淼认为,下一步可以探索制定针对制造业贷款的办法和信贷计划,创新制造业贷款考核奖惩机制;通过加大发债、上市等直接融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在获得融资的同时,稳定企业杠杆率。

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

会议要求,要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方面,今年以来,以注册制为引领的基础制度改革按下“加速键”,新三板精选层已于本周落地,注册制下首批创业板公司将在下周申购,科创板制度创新渐次落地。改革没有休止符,包括研究在精选层推出混合交易制度以提高流动性等诸多改革举措将在未来一段时间落地,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将展现更多新亮点。

业内专家强调,政治局会议强调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释放出了最强信号,即打击各种造假和欺诈行为,净化资本市场生态。

“未来基础制度改革和打击违法行为将助力完善投融资良性生态。”华泰证券研究所研究员沈娟表示。

实施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会议要求,要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用深化改革的办法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继续扩大开放。

业内预期,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将很快公布。

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之前表示,下半年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重要抓手,坚持问题导向,指导推动中央企业在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大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发力攻坚,力争取得新的明显成效,不断激发企业市场主体活力,切实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有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国内大循环在需求端要促进消费和扩大投资,特别强调投资领域的“两新一重”,也就是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建设。从长远来说,扩大内需更重要的还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快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供给端则要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要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持续扩大国内需求

会议要求,要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克服疫情影响,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常务副书记王晋斌表示,要促进消费回暖,想方设法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是治本之策。对涌现的新消费趋势,在监管上应秉承包容审慎的原则,在资金、税收等政策上给予关照。同时,从供给侧来看,也要不断提升供给水平、产品质量、服务品位,从而更好满足消费需求。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会议要求,要着眼长远,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实施步伐。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在提振投资方面,“两新一重”是扩内需的发力重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夏丹表示,“两新一重”是新与旧的组合。其中,既有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又有“铁公基”等重要且必要的传统工程。它们的共同意义在于“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体现了以民生为导向拉动内需,着眼长远扩大投资有效性。

坚持房住不炒定位

会议要求,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近期,不少热点城市收紧了房地产调控政策,严防房价过快上涨。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表示,未来房地产调控将更具差异化。当前及未来,不同类别城市房地产市场面临的问题截然不同,有的城市主要防止房价过快上涨,有的城市要防止市场转冷。面对不同城市的不同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从各地实际出发,采取差异化调控措施。因此,未来城市之间政策差异会成为常态,调控精准性将会进一步增强。

本报记者:彭扬 赵白执南 昝秀丽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