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类就诊的病人让医生很头疼,他们坚持称自己心脏疼痛、胸闷气短,但常规检查却查不出什么大问题。这有可能是“ 双心病”,即由心理问题导致心血管问题加重的合并症状。

家住城郊的关大爷又来住院了,胸闷,憋涨,说不上来的难受,尤其是夜里难受加重,烦躁,胸口倒是不疼,也不咳嗽,不发烧,吃饭饭量一般,大小便也基本正常,家里孩子们不放心,非让在医院观察几天,就入住到我院 中西医结合科二病区。 住院后复诊心脏血管虽然有些斑块,但是仍旧保持通畅,期间还排除了肺,食管,胸椎等潜在问题,按理说,不至于像大爷描述的那么重。检查的同时积极给予扩冠,活血化瘀的药物,症状有点减轻,随后对症给予调节情绪,舒缓心情以及基本抗焦虑药物等辅助治疗,病情才逐渐好转出院,目前随访中。

其实,关大爷去年就因为心前区不适在当地医院住院,心脏造影提示前降支重度狭窄,及时给予了支架置入术,同时坚持双抗等基础治疗,病情逐渐好转。本次发病主要是因为近段时间,大爷的一个老朋友因为急性心肌梗死,不幸在家中病故,他就又开始感觉自己心前区不舒服,像有东西挤压一样,在家自己间断服用速效救心丸,缓解的不理想。坚持了几天,情况时好时坏,不得已来门诊就诊,并要求住院治疗。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

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的总称。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心脏骤停、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类型。

冠心病

为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脏病。危险因素按其影响严重程度的顺序为:

①高脂血症,尤其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增高可加速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

②高血压病,研究发现,血压愈高,发病率愈高。收缩期血压高于180毫米汞柱的老年人冠心病患病率比120毫米汞柱者高6倍。

③吸烟等不良习惯,烟雾中CO(一氧化碳)使血中碳氧血红蛋白达到90%时,虽可使冠状动脉血流增加,但由于冠状动脉硬化不能代偿,易发生心肌缺血。

④肥胖症,肥胖病人心脏负荷加重,长期肥胖容易引起心肌损伤而发生冠心病。

⑤饮食安排不当,如大量饮酒,可使人体腹压升高,回心血液压力升高,血压突然升高,可以使冠心病突发。

⑥精神受刺激,尤其是情绪不稳定,忽喜忽悲等均容易诱发心脏疾病。近年来,糖尿病以及高尿酸血症等病人引起的冠心病也十分常见。

对于冠心病病人来说,躯体的疾病只是一方面,心理上的问题有时候可能更严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抑郁障碍已经成为冠心病发病发生和加重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病人多合并有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而且病情越重,心理压力越大,并且容易受外界因素刺激而激发患者的心理疾患,进而加重心脏负担。研究表明,抑郁焦虑患者与非抑郁患者相比,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1.6倍。

顽固性高血压、反复发作的心绞痛、心脏介入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术、难治性心力衰竭以及难以解释的心脏病症状的患者,更容易成为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并存的高发群体,也是我们临床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群体。这部分病人容易从器质性冠心病变成既有器质性病变,又有心理性疾患的“习惯性冠心病”,也就是说不管是什么症状,总喜欢往自己的冠心病上面联系。关大爷的二次发病,就与这些心理刺激有很大关系。

对于 “惯心病”人需要更早期的心理干预,在冠心病发病之初就需要给予更精准的心理疏导,严重者可以给予抗焦虑药物等辅助治疗。医生以及家属则需要变得更加有耐心,学会理解病人,感同身受,对存在心理疑惑或心理疾患的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及疏导,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疑惑,对患者的心理疑虑进行咨询,对存在明显焦虑或抑郁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同时积极鼓励病人及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合理的指导病人的生活方式,也可以选择祖国医学的气功、五禽戏、八段锦等有氧运动等等。

现在医学界逐渐达成了共识,并提出了“双心”治疗的理念,即在强调治疗患者躯体上存在的心血管疾病的同时,更早的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早干预,早防范,早恢复,早健康。在诊治患者心脏疾患的同时,同时干预患者心理疾患,形成双心的“一站式”治疗,使病人更早恢复到“双心”均健康的理想状态。

文字:贾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