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西山野叟

范县范县真奇怪,县城建在省界外。这个状况从1964年重新组装一直持续到上世纪末,今天,仍然有范县某些小机构在山东樱桃园里看樱花。山东有个河南县,河南县里有个山东镇。山东镇里有个河南村儿,河南村儿里住着山东人,山东人家里放着河南户口本儿。有点绕,绝对真实。

现在的范县有观城人,朝城人,濮县人,鄄城人,观朝濮鄄原来是四个县。说起来像笑话,一打听是真的。近150年来,今天范县的行政区划归属数易其主,山东省,平原省,河南省。让普通老百姓真的无所适从。

这必然会带来一种领土归属和文化趋同的撕裂感。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很难从中脱身而出。在黄河边儿一个叫苏庄的村子里有三个村民委员会。分别归属河南省濮阳县,河南省范县和山东省鄄城县。村子的河对岸是著名的范县毛楼景区,仅有一河之隔。

毛楼景区已经累计获得了各种投资上亿元。而苏庄人隔着河被称为扶贫搬迁村,只怪自己的村子在1855年被黄河水划开挡在了对岸。

范县今天的县城是平地规划出来的,几乎没有什么历史延伸。1964年之前四县合并,有了一个新范县。1964年以后,新范县又有了一个新的领导:河南省安阳地区行政公署。只是金堤河成了山东河南的界河。

自古以来属于范县濮县一部分的神圣领土:古云镇,大张镇,观城镇,朝城镇,樱桃园镇,古城镇……没办法,说分家就分家了。想起来让人唏嘘不已,一个老百姓吃瓜群众演员,可以袅袅地问一句,我还有老些子亲戚在山东咧,咋着治?虾球治。

强扭的瓜不甜。拼凑起来的家庭不会和睦。散装的汽车不可靠,开着开着就散架了。幸哉!范县!人类有了文化是可以整合的,地球有了时间是可以消磨掉很多碎铜烂铁。当初不得已而为之的草率?文革之中,范县的派性,派系是相当惨烈的历史画廊,回来专门拉呱。

1964年以后的范县领导层,70%是平原省组建的班底。有新乡人,安阳人,邯郸人,聊城人,菏泽人,濮阳人,本地人。剩下的是1953年到1964年从山东各大专院校分配的大学生。本地人中有观城镇,朝城镇,濮城镇,鄄城县,老范县派。五路人马,八股势力,热闹黑色幽默,结果斗来逗去,逗比出了一大堆,又几十年过去了,那些八一八,摧资,二七,红联的造反头头们,一点点渣子也不剩,灰飞烟灭。

那时候范县有八大工厂:机械厂造手拉犁,被服厂造劳动服,印刷厂造作业本儿,酒厂食品厂已经算是高科技企业,其技术水平约等于200年前的欧洲。落后,经济落后,穷得令人心寒。当时的范县为散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范县的浴火重生,得益于1980年代濮城附近发现了大油田,就像一款散装的酒精贴上了二锅头的标签。虽然比不上牛栏山,红星等名牌,但起码也叫二锅头。

从纯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范县的人情,礼俗,饮食,服装,出行,就业终于有了一个相对约定俗成的目标,于是,向油区看齐,活动到老领导那里,让子女到油田去就业,这是一条比黄河还大的河流。到了油田,就会高雅的不得了,男男女女月收入是当地农民的几百倍,让范县籍油田职工大模大样地傲视中原。一下子从吃大蒜的乡下人变成了喝咖啡的城里人。

现在的范县不再分派系,不再随便站队,一门心思直奔小康而来。于是,那个曾经在范县当过县委书记的郑板桥,同时也成了老濮县人的骄傲,濮城那个写出过金瓶梅的明朝达人李先芳同学,也成了老范县人的标榜。濮城八大碗,滑脊汤,拆骨肉,杂拌,等等名吃,属于光荣而又伟大的新范县人民。高码头的羊肉汤,肉呱嗒,水汆丸子,焦炸丸子也都属于全体范县人民。

于是现在我们看到了一个热情的范县,一个尊重人才的范县,一个爱美的范县,一个爱吃的范县,一个充满了梦想的范县。一个河南省唯一拥有炼油厂的范县,一个种大米的范县,一个刚刚脱贫的范县。

下期给您拉一拉,《濮阳县是平装的》,敬请各位老城的玩家保持期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