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奔波多年,却始终没有能够完成夙愿,统一全国。一直到他与苏联建立关系之后,才终于下定决心,不再像以前那样,今天依附于这个军阀,明天依附于那个军阀,而要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生逢一个武夫当国的时代,任何人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最终都要服从于一个规律,那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于是孙中山在苏联的支持之下,成立了黄埔军校。从一成立开始,黄埔军校就是一支党军,明确规定这是一支为实现国民党的政治理想而战斗的军队。这就让黄埔军校从一开始的指导思想就完全不同于旧军阀的军队,而是一支有理想的,革命化的军队。这就决定了黄埔军校的学生从一开始所吸引的就是那些已经树立了革命理想的年轻人。

但黄埔军校才刚刚开张,孙中山先生就猝然离世。秉承他的遗志的国民党继续沿着他的思路办黄埔军校,创建一支革命化的军队储备军事骨干。在之后的两次东征过程中,以黄埔军校学生为骨干的党军就开始展示出自己远远高出旧军阀军队的战斗力,敢打敢拼,不怕牺牲。这是民国成立以来的军阀战争中所没有出现过的一支军队。

当这些年轻人满怀着救国救民的崇高革命理想,准备着要为建立一个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的时候,黄埔军校已经在开始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因为他们的校长并没有把黄埔军校视为党的军事力量,而是视为他自己的私有财产,当做他与其他新旧军阀争天下的工具。但年轻而充满朝气的学生们对此浑然不知,还是以为他们效忠校长就是效忠党国,校长就是革命的化身。

在北伐战争开始的时候,国民革命军总共只有8个军,其中作战的主力是桂系第七军和唐生智的湘军第八军,以黄埔系学生为主体的第一军,实际上并不是北伐的主力部队。北伐战争的初期,以黄埔学生为主力的中路军实际上进展并不顺利,经常需要西路军和东路军帮忙。但这丝毫也不妨碍第一军在获得武器装备和其他物资的时候得到优先照顾。

按照李宗仁回忆录里披露的情况,当时的北伐部队物资并不宽裕,但第一军作为天子门生,还是能够得到各种各样的照顾。甚至在分发草鞋的时候,黄埔学生为主体的第一军都能够每个人分配到两双,而其他部队则只能分配到一双。其他苏联援助的武器装备的分法就更是如此了。

在北伐战争结束之后,很快就开始了新军阀之间的斗争。而在新军阀之间的斗争中,蒋系的中央军总是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瓦解对手,战胜对手,进而扩编军队,迅速成为新军阀中实力最强大的一支。这就导致中央军扩张的速度非常快,在以往表现突出的黄埔学生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远远高于其他人的晋升机会。

虽然到抗战爆发之前,黄埔学生出身的将领大多数都还是能担任师长,旅长和团长级别的干部,但也已经出现了像胡宗南这种升迁速度超快的情况。在抗日战争期间,在物资分配上,校长继续。也许其一贯的政策,蓄意打压和消灭其他的地方部队,而不断的扩张中央军的实力。这也就导致黄埔系将领的晋升速度远远快于其他地方军阀部队的将领。

这也就是说,从北伐战争开始之前一直到抗战结束,几乎所有外国援助和政府正常采购的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都优先装备给了中央军,其他的地方部队都在不断的缩编,而由黄埔将领担任各级长官的部队则在不断的扩张。黄埔学生可以说是这一时期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是中国这个时代的宠儿。

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黄埔军校出身的各种国军名将,是用当时全中国能够得到的最多,最好的军事资源喂养起来的。虽然无论是在北伐时期,还是在抗日时期,他们的战绩都并不是最好的,但他们在所有的军事物资分配的时候,都能够得到优先照顾,所有当时中国所能够获得的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都会优先装备给他们。

如果用这样的方式,还不能让他们在当时的中国军事将领中脱颖而出,成为所谓的名将,那就不正常了。更何况所谓的黄埔军校出身的国军名将只是黄埔军校,成千上万的学生中极少数的一部分,绝大多数人都是要么牺牲在半路上了,要么沦为平庸,成才率也并不算是特别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