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奔波多年,卻始終沒有能夠完成夙願,統一全國。一直到他與蘇聯建立關係之後,才終於下定決心,不再像以前那樣,今天依附於這個軍閥,明天依附於那個軍閥,而要建立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生逢一個武夫當國的時代,任何人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最終都要服從於一個規律,那就是槍桿子裏面出政權。

於是孫中山在蘇聯的支持之下,成立了黃埔軍校。從一成立開始,黃埔軍校就是一支黨軍,明確規定這是一支爲實現國民黨的政治理想而戰鬥的軍隊。這就讓黃埔軍校從一開始的指導思想就完全不同於舊軍閥的軍隊,而是一支有理想的,革命化的軍隊。這就決定了黃埔軍校的學生從一開始所吸引的就是那些已經樹立了革命理想的年輕人。

但黃埔軍校纔剛剛開張,孫中山先生就猝然離世。秉承他的遺志的國民黨繼續沿着他的思路辦黃埔軍校,創建一支革命化的軍隊儲備軍事骨幹。在之後的兩次東征過程中,以黃埔軍校學生爲骨幹的黨軍就開始展示出自己遠遠高出舊軍閥軍隊的戰鬥力,敢打敢拼,不怕犧牲。這是民國成立以來的軍閥戰爭中所沒有出現過的一支軍隊。

當這些年輕人滿懷着救國救民的崇高革命理想,準備着要爲建立一個新中國而努力奮鬥的時候,黃埔軍校已經在開始悄悄的發生着變化。因爲他們的校長並沒有把黃埔軍校視爲黨的軍事力量,而是視爲他自己的私有財產,當做他與其他新舊軍閥爭天下的工具。但年輕而充滿朝氣的學生們對此渾然不知,還是以爲他們效忠校長就是效忠黨國,校長就是革命的化身。

在北伐戰爭開始的時候,國民革命軍總共只有8個軍,其中作戰的主力是桂系第七軍和唐生智的湘軍第八軍,以黃埔系學生爲主體的第一軍,實際上並不是北伐的主力部隊。北伐戰爭的初期,以黃埔學生爲主力的中路軍實際上進展並不順利,經常需要西路軍和東路軍幫忙。但這絲毫也不妨礙第一軍在獲得武器裝備和其他物資的時候得到優先照顧。

按照李宗仁回憶錄裏披露的情況,當時的北伐部隊物資並不寬裕,但第一軍作爲天子門生,還是能夠得到各種各樣的照顧。甚至在分發草鞋的時候,黃埔學生爲主體的第一軍都能夠每個人分配到兩雙,而其他部隊則只能分配到一雙。其他蘇聯援助的武器裝備的分法就更是如此了。

在北伐戰爭結束之後,很快就開始了新軍閥之間的鬥爭。而在新軍閥之間的鬥爭中,蔣系的中央軍總是能夠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瓦解對手,戰勝對手,進而擴編軍隊,迅速成爲新軍閥中實力最強大的一支。這就導致中央軍擴張的速度非常快,在以往表現突出的黃埔學生就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遠遠高於其他人的晉升機會。

雖然到抗戰爆發之前,黃埔學生出身的將領大多數都還是能擔任師長,旅長和團長級別的幹部,但也已經出現了像胡宗南這種升遷速度超快的情況。在抗日戰爭期間,在物資分配上,校長繼續。也許其一貫的政策,蓄意打壓和消滅其他的地方部隊,而不斷的擴張中央軍的實力。這也就導致黃埔系將領的晉升速度遠遠快於其他地方軍閥部隊的將領。

這也就是說,從北伐戰爭開始之前一直到抗戰結束,幾乎所有外國援助和政府正常採購的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都優先裝備給了中央軍,其他的地方部隊都在不斷的縮編,而由黃埔將領擔任各級長官的部隊則在不斷的擴張。黃埔學生可以說是這一時期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是中國這個時代的寵兒。

在這個意義上,所謂的黃埔軍校出身的各種國軍名將,是用當時全中國能夠得到的最多,最好的軍事資源餵養起來的。雖然無論是在北伐時期,還是在抗日時期,他們的戰績都並不是最好的,但他們在所有的軍事物資分配的時候,都能夠得到優先照顧,所有當時中國所能夠獲得的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都會優先裝備給他們。

如果用這樣的方式,還不能讓他們在當時的中國軍事將領中脫穎而出,成爲所謂的名將,那就不正常了。更何況所謂的黃埔軍校出身的國軍名將只是黃埔軍校,成千上萬的學生中極少數的一部分,絕大多數人都是要麼犧牲在半路上了,要麼淪爲平庸,成才率也並不算是特別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