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嚴嘉豪 蔡黃浩

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拉孜縣的318國道拉孜段路旁,有一座特殊的"5000公里紀念碑廣場"。從318國道的起點上海人民廣場到位於此處的西藏拉孜紀念碑廣場,距離正好爲整整5000公里。

(圖說:西藏拉孜紀念碑廣場,此處與上海人民廣場距離正好爲5000公里)

六絃琴、卡墊、藏香、唐卡……過去,這些產自西藏的特色手工藝品只能在本地銷售,產能極其有限。如今,藉助援藏項目幫扶,這些民族特色手工藝品不僅開始規模化、品牌化生產,更是在"互聯網+"助推下,成功地飛往千里之外。

木匠愛音樂,90後藏族小夥變身"六絃琴大師"

在上海援藏項目的扶植下,拉孜紀念碑廣場一帶正在修建嶄新的旅遊綜合體和強公村小康示範村。藏族小夥頓加的央德扎念民族傳統手工農民專業合作社也坐落在離紀念碑廣場不遠的318國道旁。

在藏語中,"扎念"意爲六絃琴。拉孜被譽爲"堆諧之鄉","堆揩"是一種極具民族特色的踢踏舞,而六絃琴正是本地農牧民舞蹈時主要的伴奏樂器之一。

(圖說:央德扎念民族傳統手工農民專業合作社內懸掛的六絃琴)

頓加今年28歲,以前幹過木匠,閒暇時,愛好音樂的頓加會揹着他的六絃琴四處參加演出。六絃琴獨特的造型和悠揚的聲音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許多樂器愛好者向頓加打聽哪裏能買到六絃琴。他也從中發現了商機。

2018年9月,在上海援藏項目資金的扶持下,頓加成立了自己的央德扎念民族傳統手工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吸引了9戶農牧民入社,籌備資金共49萬。現有技術人員7名,其中木工5名,畫工2名,另外還有學徒工7名。

(圖說:頓加正在演示六絃琴的彈奏方式)

合作社如今採用"前店後廠"的生產模式,走入合作社的大門,就能聽到屋後作坊內傳出的叮叮咚咚樂器加工聲。頓加告訴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製作六絃琴所需的楊木、核桃木等原料主要來自拉薩、林芝等地,製作一把六絃琴,主要分爲木柳加工、挖琴箱體、畝紋雕刻、琴體接頭、裝皮及上色繪畫等6個步驟,所有工序均由工匠手工製作完成。

頓加說,六絃琴根據有原料和工藝精細度的不同,售價在一千到上萬元不等。雖然價格算不上便宜,去年合作社生產出的400多把六絃琴還是銷售一空。頓加介紹,如今合作社的六絃琴有四成銷量來自線上,他在抖音上有四千多粉絲,六絃琴最遠銷往成都、甘肅等地。也有人在看到他視頻後慕名而來購買樂器。

(圖說:合作社內尚在加工過程中的六絃琴體)

據頓加介紹,2019年年度,合作社向入股的9戶農牧民家庭共計分紅9.75萬元。在合作社工作的員工每月收入也能有5000元左右。拉孜縣委常務副書記譚銘表示,下一步,上海援藏項目將幫助合作社尋找更大的生產銷售場地,拓寬合作社產品的銷路,並幫助合作社購買新的生產設備。

除了獨特的"堆諧"文化,拉孜還有着生產手工藝品的傳統。在拉孜縣扎西宗鄉利民民族手工業合作社,記者看到本地農牧民正一邊高唱着悠揚的藏語歌曲,一邊編織着具有本地特色的卡墊。

(圖說:當地農牧民正在織造氆氌)

合作社負責人平拉告訴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目前合作社主要經營氆氌、邦典、毛毯、圍巾、圍腰、藏式禮包、民族服飾、羊毛絨、六絃琴、藏式傢俱等特色產品的加工及銷售。

在2019年搬遷至縣城產業園區後,合作社目前的佔地面積擴大至4800餘平方米,有員工119人,設有22個生產車間。家住附近的社員都能來這裏藉助合作社的場地與設備進行手工藝品加工,合作社還會爲他們提供免費午餐。平拉說,2019年合作社實現總收入138.6萬元,員工每月收入都有至少3000元。

(圖說:拉孜當地瓜農正在售賣品種引進自上海的"8424西瓜")

老手藝騰飛,來自古城薩迦的千萬級藏香生意

在緊鄰拉孜的薩迦縣,這裏曾是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薩迦唐卡、八思巴藏香、泥塑面具,這些極具特色的民族手工藝品都產自薩迦。在過去,這些手工技藝均散落在民間,2019年5月,薩迦縣民族手工業園區正式建成,唐卡、銀器、面具等8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入駐園區。薩迦的民族手工藝品從過去的單打獨鬥開始走向"抱團式發展"。

在薩迦民族手工業創業基地,唐卡、銀器、面具、藏香等不同手工藝品都有着自己的工作室。在唐卡工作室,記者看到除了傳統的唐卡作品以外,畫師們還在疫情期間專門繪製了以一線醫護人員爲主題的唐卡作品。

(圖說:畫師正在繪製唐卡)

據一名畫師介紹,他正在製作的這幅唐卡預計耗時五到六個月。而這樣一副經過長時間打磨出的唐卡作品,售價往往達到數千乃至上萬元。

同樣需要耗費匠人大量精力製作的還有薩迦泥塑面具。它有着900多年的製作歷史,是薩迦文化藝術名片,也是重要的西藏文化符號。

(圖說:疫情期間繪製的以一線醫護人員爲主題的唐卡)

在過去,由於唐卡和泥塑面具體積大,製作工序複雜,因而價格高昂,難以打開市場。薩迦縣民族手工業創業基地負責人仁慶歐珠表示,現如今在上海援藏項目的幫扶下,基地目前正在打造能夠爲市場接受的小型化手工藝品。當地手工藝人也逐漸開始接受新的設計理念。

從傳統手工藝走向市場化,仁慶歐珠的信心源自於旗下八思巴藏香的成功轉型。八思巴藏香從發明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它由藏紅花、藏寇、紅景天等幾十種名貴藥材及香草手工製作而成,擁有防蟲、淨化空氣、提神醒腦等功效。

(圖說:製作藏香所需的各種藥材與香草)

仁慶歐珠在沿襲傳統配方的基礎上,開發出了包括藏香枕、車載藏香、藏香禮盒等在內的50餘種產品,讓藏香真正進入了消費者生活的方方面面。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幫助藏香打開更廣闊的市場?仁慶歐珠說,這其中還要感謝上海援藏幹部的牽線搭橋。2019年8月,仁慶歐珠和他的團隊被邀請參加上海對口幫扶地區特色商品展銷會,短短5天內,仁慶歐珠帶去的30餘箱藏香便銷售一空,總計銷售額達到88萬。八思巴藏香也進入"百縣百品"首輪入選名錄。

(圖說:正在風乾的塔香式藏香)

如今,八思巴藏香在北京、上海、山東、浙江、江蘇、海南等地設立了20餘個線下體驗點,87%的產品銷往了西藏自治區以外地區。仁慶歐珠還專門建立了線上商城,通過"互聯網+"經營模式,八思巴藏香的銷售額從2016年的500萬元一躍增長到2019年的3720餘萬元。

"如果沒有上海援藏支持,薩迦的手工藝品根本走不出雪山",仁慶歐珠說道。下一步,他還想以薩迦本地歷史文化爲依託,生產更多如手機殼等特色文創產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