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樂隊的夏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讓很多觀衆都喜歡上了樂隊這種音樂文化,今年愛奇藝打鐵趁熱推出了第二季,也邀請了幾十支大大小小的樂隊參加。在今年參賽的樂隊中,有兩支剛出場就受到大家的關注,一支是水木年華,一支是白日夢症候羣,因爲很多人印象中這兩支樂隊的成員盧庚戌、繆傑、白舉綱都是已經出道的歌手,而且是屬於民謠和流行那一掛的,並沒有想到他們會以樂隊的形式參加節目。巧的是,這兩支樂隊在節目中的經歷十分相似,也暴露出如今音樂發展遲緩的一個重要原因。

上週水木年華參賽唱了一首《青春再見》,超級樂迷和大衆樂迷給的分數都不錯,但是專業樂迷只給了4分,還點評水木年華油膩。而這周白日夢症候羣唱了首《蠢夢》,同樣在超級樂迷和大衆樂迷這部分得到肯定,卻只拿了專業樂迷2分,理由是認爲白舉綱他們沒有混過“地下”,所以覺得他們不配做搖滾,做出來的音樂是沒有“核”的。

可能有些觀衆已經發現了,這些專業樂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沒有給分的理由不是從作品的好壞出發,而是帶有強烈主觀色彩,從一開始就認定那些已經成名的歌手不配玩樂隊。節目播出後網上對這兩組的得分都頗有爭議,什麼時候中年人唱青春的題材就變成油膩了?什麼時候沒有混過“地下”就不配組樂隊玩搖滾了?哪怕只是簡單說一句“我覺得沒有打動我”也比拿對方沒有經歷過“地下”的理由更合理。

對此,不僅僅是場外觀衆難以理解,就是現場一起參賽的多支樂隊,那些真正混過“地下”的,同樣不支持這些專業樂迷的說法。這些同行普遍都認爲音樂不能按年齡來分新舊、不能因爲沒有經歷過“地下”就被否定等等,持這種想法的不單是年輕的樂隊成員,還包括木馬、重塑、Joyside等業內老炮,這些人是真真正正在做音樂而且是從“地下”走出來的,也取得一定成功的前輩,反而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包容性,相比起那些專業樂迷的陳舊和固執愈加具有諷刺性。

這樣的局面出現恰恰暴露了爲什麼每個時代有這麼多人在做音樂,但是音樂發展依然緩慢的原因。節目組請來的“專業樂迷”大部分是一些製作人、音樂廠牌主理人、音樂公司的市場總監等,他們是大多都不是音樂的創作者,但他們是有渠道去推廣音樂的,說白了就是音樂商人。這就出現一種現象,真正在創作音樂的人受到了那些並非在做音樂的人的限制,就像節目中的水木年華和白舉綱,他們或許可以得到大衆的認可,但是在此之前就已經被專業樂迷們扼殺了,連後面證明自己的機會都沒有,而理由不是他們的作品質量不好,而是因爲太老了和沒有混過“地下”。

這就極大地限制了音樂的發展,前面的人只能在一個小圈子裏生存,後面的人因爲種種條件而被拒之門外,連嘗試的機會都不給,最終只會導致這個圈子越來越小,越來越與外界脫節。也許在這些專業樂迷眼中這樣才能保證樂隊文化或者搖滾文化的純粹,可是也失去了這種文化的生命力,沒有足夠的新鮮血液注入的話,只能在原地踏步中慢慢枯萎而已。

古今中外無論哪種音樂都是在發展的,哪怕是搖滾從最初形成到現在也發展出很多分支,甚至跟其它的音樂類型產生了一些融合並且融合得相當好。這纔是音樂的魅力,相信場上大部分樂隊也一直在尋求突破,而包容就是這種突破的大前提。如果音樂世界都是由這樣的“專業樂迷”說了算,用狹隘的眼光將自己的領域包裹得嚴嚴實實,最終不是在保護音樂文化,而是在阻礙音樂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