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7月,清军从太平门攻入,天京陷落,忠王李秀成在南京城郊被俘虏,黄文金、洪仁等人带着幼天王前往湖北投靠扶王陈得才,由于在江西作战的李世贤、汪海洋没有出兵支援他们,黄文金战死。10月25日,在石城荒谷,清军游击周家良后,幼天王遭俘虏,沦为阶下囚。随后,偕王谭体元带领余部投奔了康王汪海洋部太平军。但是,太平天国并未就此灭亡,其余部继续与清军进行血战。在天京沦陷后,活跃在大江南北的太平军余部仍然高举天国的义旗,联合友军,继续坚持了四年的英勇战斗,为太平天国史谱写了最后的壮烈篇章。

太平天国余部主要有南北两支:南方余部主力以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为统帅,联合广东天地会军(花旗)在江西、福建、广东三省边界转战;北方余部主力是皖北将士,由陈玉成部将——扶王陈得才、启王梁成富、等人为统帅,但是不久之后就因为内部不和溃散,最后以赖文光统带,加入捻军,转战于北中国黄淮流域。南北余部是复兴太平天国之最后希望,但两部分裂,各自为战,实力大减,与清军争斗不下。

更令人惋惜的是,因为内部冲突,叛徒丁太样、黄十四的出卖,最后仅存的太平军主力在嘉应州(梅州)一战中全军覆没,主帅汪海洋被当场爆头,副帅偕王谭体元竭力奋战,身中8弹,于是纵马跳下山崖,多位太平天国的高级文武官员700余人被处死。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并没有覆灭,但在嘉应州之战后,太平天国确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那么在天京陷落后,南北余部是如何与清军抗争的呢?

天京陷落后,太平军与清军爆发多次战役,其中以李世贤与汪海洋领导的军队为主,李世贤带着20余万兵马,与汪海洋一起集中力量攻打江西、福建多地,以此建立根据地,随后进军福建、江西,在之后的战争中,有失败也有成就。当时南方余部只剩下李世贤与汪海洋两支主力,还有嵩谭富、林正扬、丁太洋等天地会军配合行动,但独立性与流动性极大,李汪皆难以驾驭。又因李世贤与汪海洋之间心生嫌隙,战略指挥难以统一。加之曾国藩在1864年春提出战略设想,“开赣宁一路, 纵使入粤”,企图把太平军驱入广东,分散太平军的活动,使之饥疲而溃散,又诱使余部远离斗争中心,然后堵截围歼。这是一次重大失败,李汪战局失误,太平军错失良机,损失惨重。

但随后,在10月11日,汪海洋遣精锐迁回进克县城,并在城外设伏。张运兰率湘军驰救,途中受伏被斩,所带领的部队被歼溃,太平军声威大振。李汪因势制宜,改变原定入粤计划,转进福建 分西路、东路和中路进军。太平军余部横亘闽南,“西窥南赣, 东瞰汀泉,北趋连城,南扰东粤,据有形势。”清廷大震,派遣闽浙总督左宗棠急忙征调浙江湘军入闽,以遏制太平军的攻势,肃清余部。

左宗棠乃清军当世名将,用兵如神,之后太平军余部势力遭受重大打击。面对左宗棠湘军围剿,东路和中路接连受挫,只有西路战局进度良好。但领导层出现分歧,严重影响战局发展。李世贤形势孤威,汪海洋没有援助,使李世贤进退维谷。6月6日,丁太洋叛降刘典,李世贤丧失大部主力,率残部向汪海洋靠拢。现在,余部只剩汪海洋兵团与林正扬部花旗保持实力,但汪海洋为人心胸偏狭,想要独揽大权,取代李世贤,可独自面对左宗棠大军,结局不妙。汪海洋不顾后果,关键时刻挑起内斗,使太平军损失惨重。可见,太平军内耗严重,实在是余部败亡的一大原因

在当时,汪海洋之做法非常令人心寒。为揽权,汪海洋以各种理由处死了前来投靠的侍王部下李元茂等70余大将,杀死前来投靠而来的李世贤,还说:“侍王已投妖”,使得人心涣散,林正扬、丁太样等广东“花旗军”(天地会武装)纷纷投降左宗棠,还将来王陆顺德作为“投名状”十万花旗军被剿灭,汪海洋势孤力竭。在内部分裂,军心动摇,左宗棠又连续派兵攻取镇平的困局下,汪海洋不得已强攻汀江防线,打算攻入广东,接着出兵夺取嘉应州,将其作为休整基地,待过年后再突围而出。

但天意难测,汪海洋再也未能突围,此处成了埋葬太平军之坟地。当时战斗全面展开,双方鏖战四个时辰,未决胜负。再加上叛徒丁太阳出卖了汪海洋,告知清军康王位置,并指挥“洋枪队”朝着黄旗下齐射,湘军筑营部队增援正面,汪海洋抵御,掩护撤退,不幸头部中弹,随后被俘处死,年方三十余岁。康王牺牲后,余部失去强有力的统帅,加速了自己的覆灭。

汪海洋死后,偕王谭体元被推为为余部首领,胡永祥为各军总统,与清军血战到底。谭体元临危受命,主张突围运动,杀出生路。可惜的是,叛徒奉王黄十四已经将突围之人数、路线、时间等信息告知清军,太平军所有动向都被左宗棠掌握,之后谭体元被俘处死。2月8日夜,何明亮、黄矮子等在北溪被团练掘断隘路,受到三路围攻,只得冒死突围,将士坠涧自尽者“积尸山齐”。当时鲍超已率部布置好伏击阵地,太平军残部被围困,何、黄遂率部投降,却被湘军残杀。经此一战,太平军余部一年半的卓绝战斗悲壮地结束了。

为何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会就此泯灭于历史长河中?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是各种原因综合的结果,内斗严重等因素都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灭亡。

但分析太平军余部失败原因,除了敌强我弱、起义处于低潮的客观态势外,还有本身的分裂、战略失误与叛降这三大致命弱点。太平天国遗留下来的顽疾遗留给了余部,李、汪并没有解决。所以太平天国能够战胜绿营、八旗的战略包围,却无法摆脱湘军的围剿,开创新的局面。

令人深思的是,天王洪秀全祖籍是嘉应州,而南方太平军也在这里全部覆没,左宗棠在上奏清廷的奏章中写到:“太平军起于嘉应,灭于嘉应。”源也在此 败也在此 嘉应州见证了太平天国的崛起,而太平天国的最后一幕也在此拉下。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通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