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吳蜀之間爆發的夷陵之戰,影響着三方格局的態勢,可以說此戰之後,蜀漢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能力,諸葛亮北伐也沒鬧出多大的動靜,吳蜀聯盟也變得極其脆弱,雖然魏國沒有趁機實現一統,不過這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關於夷陵之戰,劉備率主力精銳東征,最後落得的慘敗的結局,這場發生在221年七月至222年八月間的戰爭,蜀漢在初期進展順利,但是在進入夷陵地區,和吳軍相持了大約半年時間,始終打不開局面,在士氣低落之際被陸遜抓住機會,打了反擊。

其實回顧這場戰爭,蜀漢的失利,在軍事上沒有一支強大的水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孫權偷襲荊州得手後,吳蜀之間的交界一度西移至今巫山縣附近,劉備率軍水陸並進,將近一年的時間,至推進到夷陵(今湖北宜都)一帶。

演義中誇大劉備獲取的優勢,表面上是深入孫吳腹地,吳軍已經退無可退了,實際則不然,從地圖上就可以看出,蜀軍只是從剛脫了險峻的地形,連荊州都未完全攻下,更不用提什麼深入孫吳腹地了。

《三國志.陸遜傳》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佈置,必無他變。

陸遜也說過最害怕劉備水陸並進,但是蜀軍並未在戰事膠着期採取這種戰法,在三國末期孫吳是怎麼亡的?正是西晉水陸多路大軍齊近,西晉將領王濬率領主力水師,一路東進,在西晉陸軍並未打什麼惡仗的前提下,就滅了孫吳。

如果說劉備有一支強大的水師,可以在水戰中擊敗吳軍,那麼劉備也可以實現戰略奇襲,繞開吳軍重兵防禦的陣線,直取建康,擊敗孫權。

就歷史記載來看,陸遜是多慮了。

在蜀軍推進至夷陵後,雙方開始對峙,此後劉備就沒有太多辦法打開局面了,有主要兩處歷史記載流露出一個信息,那就是蜀軍水戰不強。

《三國志.陸遜傳》先遣吳班將數千人於平地立營,欲以挑戰。諸將皆欲擊之,遜曰:「此必有譎,且觀之。」

初,孫桓別討備前鋒於夷道,爲備所圍,求救於遜。

在對峙時期,劉備想要打開局面,所以說曾經主動露出破綻,在平地建立營寨,引誘吳軍出戰,之後打伏擊,但是陸遜沒有上當,還有一次是圍攻夷道的孫桓,吳軍將領大多請求出戰,但被陸遜拒絕了,劉備這次圍點打援的計劃也失敗了。

可以說劉備是急於打破局面,最起碼要奪回荊州,恢復自己的實力,可是在關鍵的對峙階段,蜀軍竭盡所能的戰法都是陸戰戰法,並未有水師配合,雖說劉備因爲天氣原因,曾將水師已到陸地,等待秋天時再出擊,但是關鍵時期,還顧得上天熱不熱。

而且通過水戰打開局面要比陸戰取勝更爲有利,孫吳立國之本靠的就是強大是水師,這也是赤壁之戰,吳軍主導的孫劉聯盟擊敗曹操的一個原因,當然關於赤壁之戰的記載,三方是各自有各自的說法,都不一樣,個人還是比較詳細孫吳一方的記載。

話說回來,劉備沒有一支強大的水師部隊,也是無可奈何的,因爲他沒有時間去打造足以和孫吳抗衡的水師部隊。

回想一下,當初劉備依附於劉表,劉表對於劉備招攬賢才的做法也是很有戒心的,在寄人籬下之時,劉備難以有什麼大的動作,赤壁之戰後,他是經歷過快速擴張其,拿下了荊州南部四郡。

《三國志.先主傳》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從權借荊州數郡。

同時在赤壁之戰後,動亂的荊州人心不穩,衆多劉表時期的官吏將士叛逃曹操,投奔劉備,此時劉備應該獲得了數量可觀的水戰士兵,劉表當初和孫氏抗衡,靠的也是精銳水師啊。

不過這些有經驗的水師將士,在夷陵之戰中還有多少不得而知,別忘了在建安十六年至建安十九年,這大約4年時間裏,劉備在圖謀益州,後來也是一度抽調了留守荊州的兵力,在攻城戰中,部分精銳的水師將士會被消耗。

再者關羽戰敗,荊州丟失的時候,還是大批將士折損,其中就不乏原劉表時期的荊州將士,而在益州經營劉備,主要是和曹操打了一場惡戰,哪裏有時間去組建水師,他也沒那個精力。

如果說劉備在征討孫吳前,在水師方面有什麼特殊準備的話,那就是219年關羽被殺,荊州丟失,直到221年,劉備伐吳,期間有1年多的準備時間,這是劉備臨時組建水師的時間。

但是對於折損了精銳水師士卒的蜀漢來說,1年多的時間不足以建立一支強大的水師,打造戰船也是需要時間的,何況在漢中之戰後,劉備付出的代價也不小,曹操遷走了漢中大部分百姓,漢中作爲益州門戶,還需要經營,也需要投入資源,所以打造一支水師所需要的資源,蜀漢未必負擔得起。

估計劉備征討孫吳時,水師是以原劉璋時期益州的水師爲根基組建的,戰力不會太強。

《三國志.吳書.宗室傳》桓斬上(兜)道,截其徑要。備逾山越險,僅乃得免。

當蜀軍戰敗後,劉備在馬鞍山最後一次抵抗失利後,逃到了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差點被孫桓所獲,孫桓當時駐守的是夷道,但是他卻率部深入蜀軍方向大後方,險些抓獲劉備,其率領的必然是水師,他這是直接貫穿了蜀軍的整條防線啊,蜀漢水師估計沒有什麼抵抗之力。

而且蜀軍爲何在百里的陣線上設立幾十處營寨,不就是爲了保護後方不被吳軍切斷嗎?如果有一支強大的水師,蜀軍或許就可以集中兵力,突破吳軍的防守陣線了。

在相持半年後,蜀軍沒有取得實際的戰果,加上天氣原因,劉備只能下令休整,等待秋天再行進攻,這被陸遜抓住了機會,多路吳軍相繼反攻,吳軍利用火攻,接連攻克蜀軍四十餘座營寨,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被殺,杜路、劉寧等投降,潰敗之際,劉備只能做最後一搏。

《三國志.陸遜傳》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

馬鞍山在今湖北宜昌市西北,劉備在此收攏敗兵,企圖挽救敗局,但是被陸遜在此擊敗了,其實這也只是劉備無望的困獸之鬥了,因爲陸遜也可以選擇不強攻,選擇圍困,切斷後勤補給的蜀軍如何與吳軍相抗呢?劉備也只能期盼希望發生了。

混亂中,集結也馬鞍山的蜀軍戰力也是不足的,古代作戰軍陣很重要,潰敗之兵早已打亂了軍隊的組織結構,兵將離散,臨時組織起來的軍隊,大家相互不熟識,如何組建防線,加上潰敗之時,將士士氣低落,經不住吳軍的猛攻,所以劉備最後一搏的抉擇,倒是幫了吳軍一個忙,不用去追擊了,而是實現了圍殲。

《資治通鑑.魏紀一》漢主既敗走,黃權在江北,道絕,不得還,八月,率其衆來降......馬良亦死於五谿。

劉備大敗後,駐守長江北岸的黃權因退路被切斷,投降了曹魏,馬良在西歸途中被殺,蜀漢精銳的將士人才損失頗多,說劉備是抑鬱而死也不爲過啊,畢竟雖說沒有一戰回到解放前,但是多年積攢的實力遭遇重創,只有一個益州,談何爭霸天下。

總的來說,蜀軍在夷陵之戰中的慘敗,原因之一就是沒有一支實力強大的水師,在相持後打不開局面,被陸遜抓住了機會,利用火攻擊潰,馬鞍山一戰,劉備最後一搏也沒有得到什麼好的結果,只有眼見敗事的擴大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先主傳》《三國志.陸遜傳》《三國志.吳書.宗室傳》《資治通鑑.魏紀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