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评梅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也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这个笔名是因为对梅花的喜爱而起的,她本人便如同梅花一样,清雅高洁,不屑与世间的污秽同流合污。

人们对石评梅关注与讨论,除了集中于她的作品之外,还要有她与高君宇这位革命家的旷世之恋。

石评梅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自小就对她要求十分严格,晚上睡觉前她都需要背完当天学习的内容才能去睡觉。

这样严格的要求也让她赢在了起跑线上,她上中学以后成绩就十分突出,被誉为"才女",之后在女师读书期间便开始参加各种学生活动,后来险些被开除,学校最后也是看在她才女称号的面子上,恢复了她的学籍。

本来在那个年代人们还是觉得女子不需要接受太多的教育,很多女学生都是读完中学就回家嫁人了,但石评梅不一样,她在父亲的支持下到北京求学。因为当年女高师国文科不招生,于是改考体育系。在这里,她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有个男人对她之后的人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石评梅的父亲不放心女儿独自在外求学,于是托付北京的朋友照顾女儿,这个朋友又将石评梅托付给山西同乡,同时也是在外交部做职员的吴天放。

吴天放的母校是北京大学,他也是个文青,爱好诗词并且还经常刊登散文,在各方面都帮助了石评梅许多,时间一长,石评梅这个懵懂少女难免就动心了,两人就这样开始了长达三年而又甜蜜的校园恋爱,可天不随人愿,吴天放对石评梅隐藏了一段往事。

有次她去吴天放家里拜访的时候,却发现对方居然早已有了妻子和孩子,而这一切她在此之前毫不知情。她当时的心境难以用言语表述,哭了一场后便决定不再与吴天放联系。

后来她在散文《葡萄架下的回忆》中,详细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心境:“在虚伪冷淡的社会里,谁人肯将他心上的一滴热血付与人!可知道在充满着灰尘的世界上,愉快都是狡黠的笑声,所以我宁愿多接触一点浑厚温和的自然界。”

此前她的作品都是描写学校和家庭生活,对人生的探讨没有那么深入,而在此之后,她的作品对于人生有了更深的思索。她的第一次爱情让她感受到了太多的痛苦,在诗词作品之中,这样的痛苦体现为一种冷艳的风格。

之后吴天放数次纠缠她,石评梅心中虽然没有完全放下,但她不愿意伤害吴天放的妻子和孩子,所以狠心拒绝了这个男人,独自承受一切伤痛。

之后石评梅的性格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原本她十分活泼开朗,经过这件事之后,她不那么爱笑了,变得忧郁而伤感。1920年的时候她遇见了高君宇,初见的时候对方正在台上做演讲,那种意气风发的样子十分吸引她,经过打听之后,她知道这个年轻人就是高君宇。

高君宇,1896年出生于山西省静乐县峰岭底村。1906年的时候参加中国同盟会,曾经当过教书先生,后来辞职回家经营家业,还有一手不错的医术。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在这里接触到了新文化运动,很快就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青年领袖。

他积极参加学生活动,经常当众演讲,很快成为了学生社团中的骨干人物。石评梅深受这位进步青年的吸引,在演讲结束之后主动上去结识他。

后来两人偶有通信,高君宇也开始注意石评梅的文字,并且在她的文字中感受到了这位才女不一样的灵魂。之后他对石评梅的态度就有了很大的转变,这一点石评梅当然也感受到了。

她曾在日记中写道:“我不幸有君伤心之遭运,奈何天辛偏以一腔心血溅我裙前?人生岂真为苦痛而生耶!”其实高君宇在老家也有一个包办婚姻的妻子,但与吴天放不同,他将这一切都和盘托出,连带着还告诉石评梅自己患有难以治愈的肺病,并且自己的工作也相当危险。

石评梅拒绝了高君宇,她说过,即便是牺牲自己个人的幸福,她也绝对不愿意侵犯别人的利益和幸福。她在迷茫与彷徨的时候,还是习惯给高君宇写信,无论两人关系如何,高君宇始终都在鼓励她,让她冲破思想上的桎梏,找到奋斗的目标。

与高君宇的相识还是给石评梅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转变,在此期间她写下了《这是谁的罪?》这一剧本,其中的反封建精神得到大家的一致推崇。

1923年的时候,石评梅完成了学业,留在学校当老师。一年之后,高君宇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通缉,必须离开北京,在一个雨夜他只身来到石评梅的住处与她告别。之后他又冒着极大的风险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想结束自己那段名存实亡的婚姻,一直以来他都觉得石评梅拒绝自己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婚姻状况。

解决了这件事之后,他离开太原,南下广州。同年八月,他从上海给石评梅写了一封信,说自己已经离婚了,但这一次石评梅依旧没有回应她。首先她早已对爱情心灰意冷,而且她还十分在意周遭人的言论,也担心他那危险的而工作。

对于她的担心,高君宇也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回信说:“从此,我决心为我的事业奋斗,就这样飘零独孤度此一生。”

广州胜利后复市的这一天,高君宇亲自选了一对洁白的象牙戒指,自己留下了一个,另一个自然是送给了石评梅。他写信说,希望用这对戒指来纪念两人之间如冰雪一般的友谊。1924年10月高君宇则随孙中山北上,半年之后他总算回到了北京,但因为劳累过度,他患上了咯血症,住进了医院。

石评梅知道后自然要来探望,还戴上了高君宇送给自己的象牙戒指。石评梅平时从来不带配饰,这个戒指就是她身上唯一的装饰品。她每次来看望高君宇都会带上一束自己最爱的红梅,这段时间也一直是她在照顾高君宇。

但实际上她还是没有完全接受高君宇,关键时刻总是在回避对方,这样的顾忌不是一时半会能消除的,但高君宇一直在耐心地开导她。

高君宇病愈之后的第一个晴天,两人一起散步,走到了陶然亭附近。此前高君宇再次对石评梅表白,虽然还是没能得到肯定的答复,但他此时觉得心中充满了激情,也坚信自己总有一天能打开石评梅的心结。走到陶然亭附近的时候他说,北京这片土地已经被军阀们玷污了,变得乌烟瘴气,这里是这个城市仅存的一片净土,自己要是去世的话就葬在这里吧。

病稍愈后的高君宇顾不得医生“须静养半年”的劝告,又南下奔波去了。结果因为过度操劳,他犯了急性盲肠炎,尚未痊愈的身子一下子全垮掉了。石评梅急匆匆赶到医院,见到的就是骨瘦如柴的高君宇,她什么也做不了,只能趴在高君宇的床前痛哭。1925年3月6日凌晨两点,高君宇病逝了。

他被安葬在陶然亭,入殓前,石评梅将自己的照片放入了棺木,而那枚象牙白戒指她还是自己留了下来。高君宇去世之后,石评梅才意识到自己对他的眷恋和爱意有多深,但一切已经无法挽回,她只能为自己的爱人送上最后的挽联:

碧海青天无限路,

更知何日重逢君。

到这已经是个很悲伤的故事,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更令人悲伤的还在后面。

如果说吴天放的欺骗,让石评梅陷入无尽的悲痛,那么高君宇的死,则让石评梅心如死灰,完全封锁了自己的内心。

高君宇死后,他的同窗好友高长虹对石评梅发起了恋爱攻势。石评梅的父母对高长虹十分满意,可石评梅完全不为所动,她说:“我第一次便交给了一个不能承受我心的人,又不幸这时我又逢见了不能爱我而偏要爱我的天辛。”

在写给友人的信件中,石评梅坦言自己已死,只是“里死外活”罢了,她明确告诉高长虹,这辈子再也不会嫁人,决定从此孤独一人,独自生活,这对高长虹的打击很大。

三年后,也就是1928年的9月18日,石评梅突然病倒,而这一躺下就没能起来,在病床撑了十多天后,石评梅最终与世长辞,巧合的是,石评梅与当年高君宇住的是同一个医院,同一个房间,还是在同一个时辰逝世。

死前石评梅留下遗愿:““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为了满足她的愿望,家人在高君宇墓右侧将石评梅埋下,一同下葬的还有石评梅的嫁妆,两人的事迹堪称民国版的梁祝,感人至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