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石頭:此文寫於封城的早春二月,發表於開放的紅五月,有些恍如隔世。還是有些爲你、爲我、爲大家在爲期兩月的隔離期間表現的堅韌意志和冷靜態度而自豪,還是有些爲宜昌這座城市、我們這些宜昌人而驕傲!

感謝曹宗國、張永久、羅洪波、李明義先生的大力支持,感謝李亞隆、李開華、孫波、張華新、何天慶、周念寧、劉大振、臧建設等好友的友情協作,背景音樂是李重慶、達達子的《加油宜昌》。

紫竹妞:有一張照片是猇亭紅港新村社區的,讀完,真的有親切感,也瞭解了好多宜昌文化,以及特殊時期的記憶。

宜昌石頭:謝謝你看得認真,照片都是大家提供的,就是感覺好就用了。

任廣耀:懷念在宜昌的日子 !想念宜昌的朋友!

李明義:寫的好,轉朋友圈了!

宜昌石頭:第一次看到你還有轉朋友圈的機會。

周念寧:美篇真美!拜讀學習了。感謝你孜孜不倦的努力,收集整理編輯了一篇又一篇傳世佳作!

孫玉興:美篇寫得感人至深!辛苦啦!謝謝分享!

宜昌石頭:謝謝關注,相信你們只要認真一點,就能找出周念寧的倩照和華華樂開懷的風景照,但只要龍行天下 不說,誰能在美篇裏找到大振說的話,我算你們狠。

皇帝不稱朕:看了王老師大作的第二段,我想到,宜昌與其說受較爲虛無縹緲的楚文化的影響,毋寧說受巴蜀文化影響更大。在外地人聽來。宜昌話就是四川話。我前年在重慶待了半年,在外面喫小面時,聽老闆說話,幾次誤以爲在宜昌。因爲重慶話乍一聽,就是宜昌話。

楊煜:宜昌話受四川影響應該是清代以來的事兒,湖廣填四川。之前的朝代自然地理隔絕,人口遷移難,加上宜昌開埠,航運發達,上中游更加暢通。

宜昌石頭:對頭,前幾天看一篇文章,就把宜昌劃爲四川的附屬,襄陽劃爲河南的附屬,而把其他地區統統劃爲大武漢範疇。想來也是,宜昌解放前,十之八九的生意都與航運有關,城裏的人口都是靠水喫水,而且川江的船隻、縴夫、以及後來的領江都是來自上游。

皇帝不稱朕:我是覺得我們總說我們是啥子楚文化,其實楚文化是什麼呢?倒是四川文化(不是所謂巴文化)是看得見摸得着的。我媽就是巫山人。楚國亡了二千年了,哪還有楚文化?

宜昌石頭:武漢人說他們是漢文化。

松果:宜昌是巴楚文化。

宜昌石頭:宜昌有些定位模糊。

松果:我們說的宜昌話,是指宜昌老城區的宜昌話。點軍就不是。現在能講正宗老宜昌話的人已經很少了,如有,也起碼年齡在90歲以上。

李迎伍:石頭的《我們都是宜昌人》寫出了宜昌人的特色。宜昌自古就是個碼頭城市,是川江航道的咽喉。跟新加坡一樣是依靠碼頭才生存發展起來的(當然如今發展己不能這樣認爲了)。正因爲南來北往人員的交流,宜昌人融合了四川丶江漢平原,還有江浙等各地風俗文化,形成宜昌人獨特生活習俗和民風。隨着時代的進步,伴隨着鐵路丶伏路丶飛機航班的到來,宜昌人的生活習慣丶生活方式,包括語言都不可避免的在改變,作者在文中再次復甦了老宜昌人的風貌,讀起來更有滋有味。

在疲情期間,宜昌民衆守規矩,平心靜氣的宅在家中,鮮有外出惹事生非的事件發生。體現水碼頭人見多識廣,處事不驚的心態。這也是一種文化底蘊。圖文並茂,感謝作者辛勤的工作。

宜昌石頭:對不起,回覆晚了,和你說的一樣,在疫情期間,宜昌人很聽話,也很能忍讓。一對夫妻兩個孩子一室一廳,不上班沒有錢,連社區的菜都捨不得買,能在裏面堅持兩個月,真的叫人感動,謝謝你的點評宜昌石頭:

張成慧:大振說的是名曲,序曲,幻想曲都不抵特曲,大麴…酒桌上不能沒有酒。…?保安都成哲學家了…。?出門遊了幾天了,去了沒冇去過的島,睡島,坐島,…等等10個島。?石頭的謎語太難猜了。

李迎伍:必須承認一個事實:在疫情期間我們退休人員受到損失和影響是最小的,我們的確沒什麼好報怨的,應有感激之心,也要有同情心:年青下一代活的不容易。

張成慧:的確如此。

宜昌石頭:成慧 所以有同學說你記憶太好了;迎伍 你說得對,疫情期間最痛苦的還是年輕人,比如說我想去西安,人家不歡迎湖北人,不去就行了,可是有在西安上班的去不了,就沒有錢,很無奈的。

臧建設:李迎伍 你的點評,太高大上了。都說到了關鍵點。宜昌石頭,我也納悶,爲什麼謝我呢?專門去看了照片,有一張像,但是這個地方拍照的人太多啦。就是大撤退那張。

宜昌石頭:所以說,你的記憶太差了,給你一個提示,張雙武

臧建設:哦。我再去看一遍。上午在球館沒帶老花鏡,沒有仔細看。終於看完了我們都是宜昌人。還是沒有找到感謝到我的緣由。

宜昌石頭:想起來沒有?某一年,你回到宜昌,請張雙武等人喫飯,飯後轉解放路步行街,就拍了幾張照片,其中就有這張!(2020051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