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8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中医专家在为患者诊疗。 新华社发 达娜·科什奈洛娃 摄

目前有137项传统医药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医针灸”和“藏医药浴法”先后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申遗”的过程却是曲折的。

自2003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将中医药“申遗”工作列为专项进行研究,成立了“申遗”委员会、专家组、委员会办公室等机构,并开展了相关工作。2006年颁布的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医药作为第九大类共9个项目列入名录,这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2008年,“中医”又成为我国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首选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最初进行的申报方案中,决定对中国传统医药整体“打包”申请。尽管这有利于保持中医药学术体系的完整性,但却不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审查习惯。后来有关部门主动申请撤回项目后改为分项申报,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内罗毕审议并通过将中国的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医针灸”项目的成功申报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对进一步促进“中医针灸”这一宝贵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识,增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保护文化多样性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2018年11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三届常会在毛里求斯路易港举行,会议批准将中国申报的“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先后申遗成功,为我国今后的中医药申遗工作带来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然而,中医药非遗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无论是中医药非遗的申报还是保护都需要国家和社会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实现。

(刚罡 整理报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