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中国 | 他是何伟

Country Driving: A Chinese Road Trip

在中国生活着很多的老外,他们有一些是“中国通”,有一位美国作家叫何伟,曾被一家外媒称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2001年他考了中国驾照,漫游在中国的乡村和城市。何伟的自驾之行并不是一段简单自驾游,而是在自驾的同时也用他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着正在变化的中国。他把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写成了纪实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和《寻路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何伟

《寻路中国》一书风靡一时。本周的节目我们将沿着四条独特的路线:万里长城路线、从北方穿梭到南方的铁路沿线、胡焕庸线以及沿着长江河流的路线 ,寻找何伟书中出现的人物和城镇,并了解他们现在的生活。

什么是“中国梦”

这次走访将更加接近中国普通人心中细小的中国梦。对于普通的中国人来说,“中国梦”又是什么呢?有人说“我的梦想是城市的打工者,在城市里面能够有尊严的生活。”

在这一系列中,我们将到访中国各地,了解中国梦所发生的改变。每个国家的人对于自己的“梦想”,都有特定的目标和解读。11年前,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的美国人 -- 何伟,撰写了一本书《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他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当时中国正在积极实行经济改革。这本书是为数不多的涉及普通中国人所面临问题的西方作品之一。

和何伟一样,许多人了解中国的起点是长城。这是连接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地方,是中国人抵御外来侵略的地方,是中国悠久文明的象征,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这项任务始于长城,追溯了十多年前何伟的足迹。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地区,沿途乡镇和城市的社会变迁是惊人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到底怎么看待追逐中国梦?

何伟笔下的三岔村,地处北京,是一个偏远、并且和繁华都市不沾边儿的地方。村里有的老人一辈子都没去过近在咫尺的大都市——北京,有的人甚至连怀柔城区都没去过。

从前的三岔村

当时何伟租住在魏子淇家,与魏子淇一家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何伟居住在这儿的五年里,魏子淇开了饭店,扩建了一个小招待所,还入了党、考了驾照、买了二手车,从贫穷走向了小康。

左为魏子淇 中间为魏嘉

“过去的只是回忆,必须抬头往前看”

魏子淇是《寻路中国》的主角之一。早在2002年,何伟就住在他的村庄——三岔村。魏子淇帮何伟租了一间房,使他成为了三岔村第一个外籍居民。刚开始,村民们很难接受身边有一个外国人,后来村民们对何伟的态度慢慢发生了变化。

魏子淇

何伟来村里时,魏子淇的儿子魏嘉是这里唯一的小学生,他成了书中的主角之一。何伟描写了魏嘉从5岁到12岁上小学的童年时光。

主持人:魏嘉英语很好跟认识何伟有关吗?

魏子淇:他没上幼儿园之前,何伟就给他们买外文书图书。每次来了都给他教英语。

《寻路中国》封面的小孩是魏嘉小时候

何伟在三岔村住了很多年,这是他写《寻路中国》的地方。

魏子淇:我们老一辈一直住这里,得有百八十年了。老房子废弃很久了。现在都要搬迁到山脚下去。其他村民也都下去,大家更愿意住楼房。

过去

现在

在瞬息万变的中国,每个人都需要做好接受生活方式转变的心理准备。和其他邻居一样,魏子淇也搬离了世代居住的旧宅。魏子淇的新家在山脚下,建的西式别墅。

现在的三岔村,几乎所有的村民都离开了农业,在城市里找到了工作。魏子淇也不再下地干活,他现在任职三岔村的村委会委员。何伟在书中写到“魏嘉是一个非常诚实的小孩儿”,那时他刚刚上小学。这次回访三岔村拍摄时,魏嘉已经是上海某所高校的大学生了。

魏嘉

主持人:在何伟书里,您说“不要总回看过去,多往前看,多想着将来能干什么,怎么挣钱。”

魏子淇:是的,不然社会怎么进步呢。过去的只是回忆,抬头必定往前看。我周围很多年轻人都离开了农村去大城市了。就算现在农村面貌改善了,对年轻人吸引力并不大。

当时最让村民感动的是,魏子淇的儿子魏嘉生病,何伟忙着跑前跑后,还向远在美国的医生朋友咨询。他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租客,而是把村民视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一样。

现在,中国人民正以更加开放的胸怀面对未来,面对全世界。像魏嘉一样,中国农民的孩子们也离开家乡到大城市去追寻他们的梦想。

END

何伟在《寻路中国》中温馨地描述着普通农民,进城的农民工、以及小企业家在经济大改革后的生活。他曾这样说自己在中国小城写作的经历:“每个记者都有自己的选择和方法。对我而言,有特点的普通人更能让我有创作的冲动。我喜欢挖掘些大家很少关注,却有价值可挖的人和事。”

他记录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故事和经历,他们有的在为幸福努力,有的在为梦想拼搏,正是这些生活轨迹不同的人,展现了一个个发展中国家的千姿百态。我们将继续寻路中国,走进那些不被人所熟悉的地方。

编辑:苏珍妮、晓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