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IP网络作为新基建的基座,必须完成“由量向智”重构

新基建的助推下,中国经济已经抢先一步,进入经济强势复苏的轨道,而高科技被认为是本轮复苏最重要的引擎之一。5G的加速普及,加上AI、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融合和加成,中国实现智慧社会的蓝图从未如此清晰。如火如荼的新基建,则正在夯实新经济基础,加速智慧时代的到来。

智慧时代需要千行百业迈向智能的全面支撑,也需要创新标杆来引领前路。而2020年,恰逢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这座由小渔村发展为智慧城市发展指数中国第一的城市,这座“数字之城”的蜕变,其实也是中国城市演进的生动缩影。如今,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们更应该借鉴“深圳精神”,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同时做好经济内循环的准备,以科技创新支撑数字经济发展,为我国下一个40年的高速发展积蓄更多动能。所以一些底层技术的突破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期待更多像北斗三号导航系统这样的大国利器。

底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构筑智慧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基础底座?网络作为信息时代数据流通的最重要的载体,其作用不可小觑。目前的IP网络还不够强劲与智能,难以匹配新业务、新需求。基础网络作为最基本的数据通信管道,如果不能重新构筑,则难以支撑未来智慧社会的流程运转,成为经济复苏进程中的瓶颈。

2020年7月27日~30日,在共赢未来峰会(Better World Summit)上,华为数通产品线总裁胡克文发表了“全业务智能IP网络,助力5G和云时代商业成功”主题演讲,系统分析了现有IP网络面临的一些挑战和升级“智慧IP网络”的必要性。

基础中的基础,新基建不应忽视IP网络的重构

列车跑得再快,如果没有相匹配的轨道,也无法驰骋万里。如AI、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科技要想真正地转化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都离不开数据的流动、存储和处理。

胡克文在演讲中表示,当前的固定和移动宽带网络对个人用户十分友好,但是对智慧时代的诸多产业应用来说,则在带宽、时延、可用性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旧有的IP网络难以成为承载整个智慧社会的网络基础。

首先是来自带宽的挑战。5G网络的普及,不仅让4G时代已有的应用用户体验得到提升,也创造了新的应用场景,让万物互联成为现实。同时,这些应用产生的数据量也在呈指数级别的增长态势,“数据大爆炸”时代正在到来。新时代的数据,不仅是量大,还有分布广、流动快的特点,这都让数据“大上加大”,不能拓展出超宽、超通畅的网络管道,数据就会形成“堰塞湖”,阻碍新时代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是网络延迟的挑战。消费级的用户,在刷视频直播、玩游戏时,偶发的卡顿、延迟响应,并不会对体验构成本质影响。但是智慧社会的应用不仅需要数据快速流动,更有着低时延、高同步的要求。比如远程智慧医疗,哪怕丝毫的延迟和卡顿,都会影响医生对病情的诊断,甚至有可能对患者造成危险。

最后,还有更加重要的可靠性。未来的网络,不仅要承载消费级用户的数据,更要承载工业、智慧城市等生产型数据。比如智慧社会离不开的智慧交通,大量的交通意外都是发生在秒级乃至毫秒级的极短时间内,人很难靠意识第一时间反应过来。如果交通实现了车、路、人的智慧联网,数据可以极低延迟地互通,AI可以领先人类几个数量级的反应速度规避风险。同时,提前预测、提前演算,让所有交通要素都具备“千里目、顺风耳”,不但极大地提升交通效率,也能提前规避掉许多潜在的风险。

万物皆互联,万物皆AI的智慧时代,一张可靠的IP网络在社会运行中所扮演的角色,无异于信息流通“大动脉”,容不得任何差错。因此,建设一张高带宽、低延迟、高可靠的IP网络,是新基建加速推进的基础,也是建设智慧社会的前置条件。

智慧社会催生新应用,网络智能化是创新的基础

中国的IP互联网发展至今,从技术发展层面看经历了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0年上下的互联网时代,这个阶段互联网接入方式发生了多次更迭,带宽也不断提升,但应用相对原始,带宽要求不高,运维也纯靠手动。

第二阶段,则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分水岭,高清、超高清视频开始普及,IPTV进入千家万户,移动互联网也开始蓬勃发展,网络应用的种类开始丰富起来。这个阶段,IP网络引入了Qos等应用质量保障手段,运维也开始拥有自动化工具。

第三阶段,则是从2020年开始,这个阶段消费级互联网已经极度繁荣,但5G商用及系列新技术带来的企业级应用创新挑战才刚刚开始。

当前的网络阶段,应用正在5G、AI、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簇拥下迎来融合创新繁荣期。比如前文提到的智慧医疗,在疫情全球蔓延的时期,远程医疗成为了避免病情扩散,同时又能为患者提供医疗救助的最优解。但是远程会诊要求网络带宽必须稳定在20Mbps,否则会诊的画面就会出现卡顿、乱码,不仅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还会造成误诊。

在智慧港口,当工人远程操作码头的吊车时,操作数据每隔6ms会交互一次,如果出现三次交互失败,吊车作业就会紧急停止,容易造成生产事故。这些新应用的高要求,是传统IP网络难以满足的。同时,当这类创新应用大规模开展,对传统网络运维方式也是不可承受之重。

如何才能克服上述传统IP网络的三大问题呢?面对一同“大爆炸”的IP互联网规模,又有什么新的运维方式可以高效应对?

面对这些来自未来的挑战和新需求,华为给出了IP网络的升级方案:数据网络的发展,带宽必须是倍数级的增长——从100GE提升到400GE;而运维,也必须从软件定义网络,向“智能化”运维跃升。

华为基于新一代400GE单端口路由器打造的全业务智能IP网络,具有智能超宽、智能联接和智能运维三大特点,堪称5G和云时代IP网络的“标准答案”。

智能超宽:创新的以太技术,构建端到端超宽基础网络,可实现带宽保障、按需带宽。

智能联接:可据业务智能选路,保障高价值业务最低时延。

智能运维:结合AI、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故障可自动发现、自动排除,从而保障业务高可靠。

华为的全业务智能IP网络,其实早已经过实战验证——在2019年,华为基于硬切片,为5G智慧医疗架设了高品质专网,让远程急救、远程查房、远程会诊等医疗业务实现了零丢包。基于这张医疗专网,更可实现600多个大中型医院的医疗资源共享,为推进医疗改革、实现智慧医疗提供了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保障。

胡克文指出:“面向5G和云时代,以智能超宽、智能联接和智能运维为特征的智能IP网络成为必然选择,也将成为未来10年数据通信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不难看出,这个结论并非是基于纸面蓝图凭空描绘,而是通过实打实的业务创新和实战,得出来的经验之谈。

重构的新基建网络基础架构,将决定智慧世界发展上限

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在经济因自然灾害或者突发事件受到打击之后,要想重启经济,找出经济重启的关键引擎并加足油门,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正展现出强劲韧性,其中来自数字经济的贡献功不可没。而如火如荼的新基建,则是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交融,是构筑未来智慧社会的基础,而智能IP网络则应是新基建的基础,它的完善程度,决定着智慧世界发展的上限。

而本轮推动中国发展的新型“大国重器”,则和智能IP网络的建设密不可分——集技术大成的华为新一代400GE单端口路由器,是华为蓄力新基建的新引擎。以此为基础,客户可以打造出智能超宽、智能联接、智能运维三大特点的IP网络。

400GE技术,可让运营商构筑超宽基础网,轻松应对数据量爆炸;硬切片技术,可实现关键业务带宽保障,让网络带宽的分配更为智慧;领先业界一年的SRv6技术凭借智能联接的特性,可提升企业上云业务的效率,并让关键业务的时延得到保障;而首个管控析一体化平台iMaster NCE和AI技术的加成,可实现网络全生命周期智能化运维。

简而言之,新一代400GE单端口路由器使能新基建,和中国自主创新的盾构机、打造港珠澳大桥的沉箱技术作为传统基建的压舱石技术一样,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国利器”。

正如胡克文所言,“创新是华为之魂,在每一代产品上都追求极致创新”。只是,这一次的创新,可能会对中国新基建产生深远影响,让中国迈入智慧社会的进程得以加速,在未来全球竞争中,拥有更稳固的网络基础以及更高的融合创新成果上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