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小柯生命

“我們把大熊貓這樣的動物稱爲‘傘護種’,相當於其他動植物的一把保護傘。”北京大學生態研究中心野生動物生態與保護實驗室研究員李晟對《中國科學報》說,“但我們遺憾地發現,這把保護傘卻很難庇護豺狼虎豹這樣的大型食肉動物。”

李晟等人的最新研究指出,在大熊貓的家園裏,大型食肉動物種羣過去數十年間經歷了劇烈下降,相關成果於北京時間2020年8月3日晚23時發表在《自然—生態與演化》上。

“熊貓牌”保護傘上的漏洞

大熊貓不僅僅是中國人的“國寶”。對它們的野生動物鄰居來講,也是一塊寶。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先後建立了67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

在嚴密的保護措施下,與大熊貓共享一片天地的其他野生動植物種羣也得到了有效恢復。

然而,大型食肉動物是個例外。

研究人員系統收集了2008~2018年間大熊貓分佈區內73個自然保護地的紅外相機監測數據,這些數據覆蓋了大熊貓分佈區5大山系(秦嶺、岷山、邛崍山、相嶺、涼山)的情況。

結果顯示,大熊貓分佈區內目前有4種大型食肉動物,分別是豹、雪豹、狼、豺。其中,豹、豺這2個物種與大熊貓在森林裏比鄰而居,狼和雪豹則生存在大熊貓保護地內海拔更高的區域。

歷史上,大熊貓還有一種猛獸鄰居——虎。但遺憾的是,早在20世紀60年代,老虎就已經在大熊貓分佈區內滅絕了。

另外4大猛獸情況也不容樂觀。相比20世紀中期,已經有95%的豺、81%的豹、77%的狼、38%的雪豹在保護地內消失。

而且這些僅存的食肉動物主要集中在2個區域性保護地網絡——秦嶺中部自然保護區羣和邛崍山自然保護區羣。

“要說熊貓沒有保護這些食肉動物是不公平的。因爲在沒有熊貓保護地的華中華東大部分地區,這些大型食肉動物幾乎已經完全消失。而上述4個物種中現狀較好的雪豹,也在很大程度上受益於熊貓保護地。”李晟說,“但是這把‘熊貓牌’保護傘上,仍然存在一些漏洞,這讓對人類活動和生境變化更爲敏感的大型食肉動物,並沒有得到足夠的保護。”

迅速消失的大型猛獸

全球範圍內,大型食肉動物都經歷了大規模的退縮。

相比多數食草動物,大型食肉動物數量更少、繁殖更慢、對棲息地要求更苛刻,與人類的衝突也更加嚴重。因此面對環境變遷和人類活動的威脅,大型食肉動物顯得愈發脆弱。

歷史上,豺在中國的分佈範圍很廣,而今它們已經走在消失的邊緣。在此次研究關注的4種大型猛獸中,它們面臨的危機最爲嚴峻。

“過去10年間,人類在大熊貓分佈區內記錄到豺的次數,只有4次。”李晟說。

豺是集羣行動的食肉動物,因爲捕食家畜較多,跟老百姓更容易發生衝突。過去人們對付豺最常用的辦法,就是投毒。一羣豺獵到一頭牛,這頓沒喫完留着下頓喫。人們偷偷把毒藥下進剩肉裏,一次就能消滅一個家族的豺。

根據保護區職工和當地村民的介紹,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豹和豺還是比較常見的。但90年代中後期開始,兩種動物出現了急劇下降。

“因爲缺少研究和記錄,我們並不確定它們爲什麼突然消失。但棲息地喪失,家養動物傳播的犬瘟熱、狂犬病等烈性傳染病,以及伴隨人獸衝突而來的報復性獵殺等,都可能扮演了關鍵角色。”李晟說。

現實一再提醒人們,當前圍繞保護大熊貓建設的保護地體系,還遠遠罩不住這些豺狼虎豹。

大熊貓國家公園,未來可期

自2013年起,我國啓動了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被列入第一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根據規劃,大熊貓國家公園總面積將達到2.7萬平方公里。從四川省岷山片區、邛崍山-大相嶺片區,到陝西省秦嶺片區和甘肅省白水江片區,覆蓋了大熊貓分佈區內北部4個山系的大面積棲息地與潛在棲息地。

“這將爲大型食肉動物的保護提供前所未有的新機遇。”論文通訊作者之一、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立對《中國科學報》說。

他指出,大熊貓國家公園可以對整個熊貓分佈區進行大尺度的保護規劃,將破碎化的野生動物棲息地連接起來,爲那些比大熊貓需要更大活動領域的大型食肉動物提供足夠的生存空間;同時,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和管理過程中,也需要關注整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除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科院植物所、美國斯密森尼保護生物學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外,四川省林業與草原局、陝西省林業局也參與了這項研究工作。

他們期待有朝一日,大熊貓能像動漫裏的“功夫熊貓”一樣,真正鎮守一方平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