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从开拍到上映,中间经历了4年。

最早传会在2017年暑期档上映,结果隔了一年才拿到龙标。

那年主创到北影节遛了个弯,年末“六学”又兴起,抓紧时间定档,说不定还能有点热度。

结果一拖又是两年过去,前几天才悄无声息宣布定档,还搞了个院网同映——

财迷

4天票房23万,豆瓣一星刷屏,这部电影真有那么差?

对不起,还真有。

口口声声说没卖情怀,但片头就安排了一个献给童年的真“开场彩蛋”。

只听人群中一声大叫:“爸爸,我要看孙悟空爷爷耍金箍棒”,就立刻召唤来了六小龄童。

然后,他随手捡了根木棍,耍起了多年不变的那一套猴戏,赢得了在场小朋友的一片欢呼......

这段跟后面的剧情一丁点关系没有,如果不是消费童年回忆,真想不出有什么必要。

好了,下面进入正片部分。

六小龄童扮演的郝鲲鹏是一个出了名的老财迷。

平时抠抠索索舍不得花钱,人生最大的爱好就是数钱。

这一天,他惊喜地发现自己十年前买进的某支股票暴涨。

当年一块钱一股,如今炒上了一千块,而他当年买进了两万股,轻轻松松就成了千万富翁。

财迷如他,自然是决定把股票抛出,然后取现金回家乐呵呵地数钱。

他一夜暴富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

有人忽悠他投两百万炒股,说不日便可回本赚更多钱。

还有电视台导演看中他的热度,将错就错把他捧成新一代股神。

有一天,他听到自己投资的两百万打了水漂,瞬间两眼一黑,晕了过去。

送去医院,才知道自己得了重病。

虽然住着人人羡慕的豪宅,坐拥两大壮硕女保镖,但郝鲲鹏总觉得生活空虚。

纵有万贯家财,但女儿远在国外,就是想给她花钱都没处使。

那一刻,他忽然顿悟,当下决定把钱都拿出来做慈善,帮助有需要的人。

原本走投无路当小偷的小伙子,竟也被他的善心感动,决定重新做人,踏实做事。

只是,快乐和热闹都是别人的,郝鲲鹏自己却在孤独中死去。

直到须发皆白,他都没能等到女儿回家。

整个故事仿佛一出廉价的公益宣传片。

绕来绕去就讲了两个常见主题:一是有钱不忘本;二是常回家看看。

为了突出后面郝鲲鹏从老财迷到慈善家的转变,前面还用了大量的旁白搞欲扬先抑。

观众就像是听了一场“我的爸爸是个老财迷”的小学生命题式作文演讲,都是些老生常谈的内容。

内容无趣也就算了,居然同一个场景里还能出现好几处字幕错误。

就拿郝鲲鹏带女儿出去吃饭那段来说吧。

明明台词说的是“我马上要到国外工作了”,但字幕却把“国”打成了“谷”,顺带连英语字幕都按后者翻成了valley。

女儿想吹彩虹屁夸他是天下第一男神,但字幕又翻车了,愣是把“天下”打成了“开下”。

片子捂了好几年,却连这么明显的错别字都没来得及修正?

“用心”程度可见一斑。

况且除了六小龄童外,其他角色都单薄得如同工具人一般。

之后诸如朱首富从股神沦为算命先生或者沙大海从煤老板变成小摊贩的情节,基本上都是一句话带过。

导演后来也没打算顺着讲郝鲲鹏暴富后这一群老友的态度,而是直接把他们当陌生人似的拍,再开启新的剧情。

最后又莫名其妙地让这一群看起来不熟的朋友聚在一起,和和气气地共同创办基金会,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人。

这里强行做慈善,后来还强行煽情。

前面交代郝鲲鹏的女儿在国外工作,一年难得回家几趟。

郝鲲鹏生病之后,曾打电话问她什么时候回来,她答说三个月。

后来,许多三个月过去了,父亲等得望眼欲穿,头发花白,都没有等到女儿归。

父女俩再见面,已经是黑发人送白发人的葬礼上。

这对父女从小相依为命,这次连决裂戏码都不曾上演就急着玩煽情,未免太心急了些。

在强行骗观众眼泪之后,导演还在最后搞了个相关新闻事件集锦,旨在说明“本故事依据社会众生相创作”。

宁愿用新闻事件找补,也不踏踏实实丰富叙事,就是偷懒。

除此之外,电影里多处情节的逻辑也不能细究。

前面说到郝鲲鹏不仅带女儿去饭店要偷偷自带酒菜,平时买个西红柿也要人家搭根葱。

问题是,一夜暴富之前他就是个普通的卖菜小贩啊,为了拗个抠门人设,还得特意去帮衬别家生意?

导演失忆了,观众可没有。

郝鲲鹏取现金那段也是槽点满满。

取两千万现金,为了不吸引人注意,当然越低调越好。

但他却玩起了“变装游戏”,屡次引起他人注意。

第一次cos卖废品大妈被保安赶走,第二次cos蒙面大盗被警察制服,是生怕小偷不惦记吧。

再说了,客户取现金额如此之大,银行居然也没有提出安排人押送?

总之,说它是烂片,一点不冤。

只是这次锅还真不能全扣在文体两开花的六老师头上。

据说,导演兼编剧董董追了他近一年,诚恳邀约道:“如果你不演,我这个戏迟迟开不了机。”

其实有软磨硬泡磕演员的决心,倒不如专注把电影的质量提上去。

不然也不至于落得全网嘲的境地。

↘ ↘↘

相关文章